2010
香港大学进行全球首宗以崭新科技医治脊柱侧弯儿童患者的手术。这技术在美国研发,以植入棒矫正已变形的脊柱,当儿童不断成长,这棒可使用摇控伸延。对于侧弯持续恶化而仍在发育期的儿童,支具可以帮助减缓侧弯的进展,及在确定手术治疗之前让患儿成长。然而,患儿需整天配戴着支具,这会引致明显不适及令身形改变。随着孩子的成长,大约每隔12-18个月便需要订做新的支具。
新的脊柱支具包括一支连接着促动器及可植入脊柱的棒,透过摇控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延长这棒。这促动器是透过外置机动化磁铁装置控制及伸延。透过磁铁的转动延长植入棒,以矫正脊柱的弧度及让脊柱继续生长。延伸程序可于任何时间进行,若有需要时,亦可使用摇控减少已延伸的长度。病人只需要少于三十秒便完成整个延伸的程序,而整个过程中,儿童完全清醒。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最近进行一项大肠癌研究,首次发现导致大肠癌转移的癌干细胞。癌症转移是指肿瘤扩散至体内其他器官,是最终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因。港大这项崭新发现,有助透过预测病人完成治疗后癌症转移的机会,从而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低大肠癌死亡率。研究发表于干细胞研究范畴最权威的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
负责领导这项研究的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彭咏枝博士指: 「识别这群癌干细胞可使我们更有效地发展大肠癌的治疗,研究出针对这群癌干细胞的分子标靶疗法。长远而言,发展出更有效、安全及具针对性的杀死癌干细胞药物,以结合放射治疗,届时可望完全杀死肿瘤内的细胞,以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现象。」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甲型流感一直为公众健康带来重大挑战,尤其当流感病毒对许多药物产生抗药性后,对人类的威胁更大。近日,香港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病毒结构蛋白可以作为药物靶标,用以杀死流感病毒(包括H1N1、H3N2及H5N1)。这是首次有香港本地科研项目发表于相关学术领域中最顶级的学术期刊 ─ 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证明香港有能力带领并进行世界级的生物技术及药物研发工作。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及玛丽医院联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最近完成全球首个热激化化疗治疗癌症病人临床研究,研究利用热敏感微脂体输送阿霉素结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全球共有24名肝癌病人参与研究(原发性,9例; 继发性,15例)。以这种崭新方式施以阿霉素进行化疗的安全性很高,可以将化疗药集中于肿瘤中,副作用亦较以静脉注射传统化疗药(现为常规注射方法)少及轻微。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及玛丽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用了十年时间,把口服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砒霜)由研究项目发展成为处方药物,并成功取得美国国家专利。这是首只完全由香港研发的处方药物,势将达到全球应用的地位。在香港,超过100位血癌病人已经接受这种治疗,且大部份已康复和痊愈。
研究小组发现口服三氧化二砷是非常安全的药物。若剂量适当,砒霜的潜在毒性会被解除,尤其是对心脏的副作用亦能大大减低。现时在急性粒子性白血病的治疗中,口服三氧化二砷已是标准药物,可提供持续治疗及减轻患者病情,初发及复发的病人皆可服用。超过一百位白血病病人已经接受此项治疗,并达到极优良的效果。在此等病症中,口服三氧化二砷已代替了骨髓移植作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口服三氧化二砷亦应用于治疗其他癌症,包括淋巴癌和多发性骨髓瘤。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有关甲型H1N1(人类猪流感)的最新研究报告。研究人员比较了人类猪流感病毒及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病毒在人类上下呼吸道及眼部结膜取出的细胞及组织样本内的复制能力。研究发现人类猪流感病毒除了可感染呼吸道之外,比起季节性流感H1N1或H3N2病毒更容易感染眼部结膜。这项研究指出,人类猪流感病毒和一般季节性流感病毒有微妙的分别,而这些差异则解释了它们引致的不同疾病模式。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11
过去一年,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心脏科研究团队成功研究出全新方法,利用人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人工诱导万能干细胞,过程中毋须使用动物的生物成分。研究人员更将这些人工诱导万能干细胞转化成多种人类器官细胞及组织,以研究干细胞治疗,医治可导致长者截肢的严重肢体缺血等疾病,以及了解包括早年衰老症候群等引致儿童急速衰老的遗传疾病。这些技术会进一步应用至更普遍的疾病研究,如神经退化疾病和心脏衰竭等,了解这些疾病的发展,有助发展干细胞治疗等医治人类疾病的崭新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病理学系进行一项研究,利用先进的基因组技术,揭示胃癌的所有基因突变,并发现20个胃癌驱动基因,而其中一种名为ARID1A的肿瘤驱动基因,在某种类型的胃癌中突变率高达70%到80%。发现及鉴定这些致癌的基因突变有助开发全新药物或试用现有的标靶药物,专门针对杀灭带有基因突变的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
是次研究揭示了胃癌中所有的基因突变,加深我们对胃癌发展的理解,有助推进早期诊断技术及实行个人化治疗。另外,研究发现的多个肿瘤驱动基因,为胃癌的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靶标,包括ARID1A在内的染色质修饰基因的频发突变,使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以治疗胃癌变成可行的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最近进行一项肝癌研究,首次发现肝癌内一群表达CD24+标志的癌干细胞会导致肝癌复发和化疗抗药性。研究证实,肝癌患者若肿瘤内有高量CD24+标志的癌干细胞,则会有较高的复发及转移风险,同时这些病人的存活率亦明显较低。研究亦发现,CD24+标志的癌干细胞是透过启动STAT3讯号去维持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和使肿瘤形成,因此,研究人员相信透过抑制STAT3磷酸化,可控制肿瘤生长,大大提升肝癌治疗效果。港大这项崭新发现,对于了解肝肿瘤形成和未来癌症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帕米膦酸钠,一种一向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骨病的药物,能有效控制季节性、大流行H1N1病毒或禽流感H5N1病毒引起的流感。其机理在于帕米膦酸钠可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中的一种T淋巴细胞,即γδ-T细胞的免疫活性。
帕米膦酸钠已普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和佩吉特氏病达20年以上,其安全性已得到临床验证。因此,这种「旧药新用」提供了一种现成的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对抗流感方法。另一方面,一般动物研究的结果未必会完全反映在人类身上,因而很难把生物医学研究成果从动物直接转化到人类身上应用。但港大于这项研究中利用了「人类化小鼠」模型,缩短了小鼠和人类差距,并为临床前研究药物(如帕米膦酸钠等)提供强大且低成本的研究平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和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合作,创新地利用了研究艾滋病毒的方法解密沙士病毒传播机制。经过数年的努力,研究人员发现大量的上呼吸道唾液管上皮细胞,不仅成为沙士病毒最初进入人体后的细胞受体,更会在感染后的48小时之内支持病毒繁殖。
研究完善了对沙士病毒早期感染和传播的机制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次研究亦证明了研究艾滋病毒的方法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病毒,可更有效及准确地仿真沙士及类似病毒在上呼吸道的感染情况,包括高致病性流感及其他冠状病毒等,对这些病毒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系主任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袁国勇教授和内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孔繁毅医生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恢复期血浆治疗成功降低严重猪流感患者死亡率达50%。为了治疗猪流感严重案例,小组以由香港红十字会招募的猪流感康复者捐赠的恢复期血浆,对严重案例作治疗。病人分为两组,其中20个病人接受恢复期血浆,而另外73个病人则没有接受血浆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治疗组(20.0% 比54.8%; P<0.01)。研究并发现血浆治疗显著降低第3 至7 天的呼吸道病毒数目和细胞因子反应。 这项研究显示了恢复期血浆对于治疗感染严重猪流感是非常有效和重要。此治疗有效地降低病毒数目和细胞因子反应,从而显著地降低死亡率。它也克服了抗药性病毒和延误治疗的问题。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2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进行了全球首个以全基因方法分析乙肝病毒基因融入肝癌细胞基因的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与人类基因结合、从而引发肝癌的机制。研究发现,在肝癌组织中,乙肝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结合明显较在癌旁肝组织中为多(86.4%对30.7%)。研究人员成功识别出乙肝病毒基因组的「裂口」--透过这个「裂口」,病毒基因得以与人类基因结合。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最常与乙肝病毒基因结合的三个人类基因。这些突破性的发现,相信有助研制预防肝癌的药物。
手术切除是治理原发性肝癌的最有效疗法,5年存活率达55%,但超过一半患者术后肝脏会出现新肿瘤。现时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药物可以轻微降低肿瘤复发机会,但暂时还未有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新肿瘤生长。是次研究发现的机制可用作研制阻止乙肝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结合的新型药物,从而防止肝癌复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早前进行一项研究,发现颅内出血的华裔康复者如其后因心血管问题而获处方阿士匹灵,并不会增加其颅内出血的复发风险。再者,研究发现有需要而获处方阿士匹灵的颅内出血康复者,其后患上急性心脏病及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较低。
研究证实,阿士匹灵并非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因素。阿士匹灵能避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出现缺血,因此即使病人曾患有颅内出血,医生亦应按病人的需要而处方有关药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CCR5拮抗剂(TD-0680)的分子作用机制,该分子可有效抑制一种近年发现的、对临床CCR5拮抗剂已产生抗药性的艾滋病毒,更有助研究成为杀微生物剂的润滑胶,以预防艾滋病毒的性传播。
是次TD-0680的发现不但可以研发它成为临床治疗艾滋病人的药物,还可以研发成阴道或直肠杀微生物润滑胶,直接用于预防艾滋病毒的性接触传播,成为安全套以外另一预防病毒的重要工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与九龙医院合作的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一种新的针刺方法—「密集颅部电针刺激」(电针),可迅速及有效地改善抑郁病人的病情。研究结果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有很大启示。
该项研究是首个利用严谨的随机对照方法来验证密集颅部电针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和抑郁症病人考虑应用密集颅部电针刺激提供了证据。是次研究证实,密集颅部电针为安全的抑郁症治疗方案,并反映了抑郁症病人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同时,可接受密集颅部电针刺激,以增加治疗效果。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与昆士兰医学研究院辖下的澳大利亚疫苗发展中心组成研究队伍,共同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最近为治疗鼻咽癌带来重大突破。研究人员透过采用针对性的免疫疗法,使参与第一期研究患者的存活时间由200天延长至超过500天,成效令人鼓舞。
是次研究属于第一阶段,目标是找出T细胞免疫疗法是否安全,并找出复发或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身体对此疗法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鼻咽癌晚期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良好,出现较少副作用。透过强化人体免疫细胞,鼻咽癌末期患者的寿命可以延长一倍时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3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联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一种新型的艾滋病疫苗的前期临床研究。该团队发现在恒河猴体内,新疫苗可大大提高针对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的传播和复制,透过接种此疫苗,可以显著延迟艾滋病在恒河猴身上发病。
在5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将中国恒河猴分成三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他们分别透过恒河猴的口鼻接种改良型痘苗病毒天坛株(MVTT)黏膜载体的初始免疫疫苗、随后从他们的肌肉接种5型腺病毒载体的加强免疫疫苗(Ad5)。研究结果显示,接种了疫苗的中国恒河猴均没有副作用反应,同时对猴艾滋病病毒产生保护效应。这项研究开发了联合使用复制性痘苗病毒载体作为艾滋病黏膜疫苗的方法,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港大科学家和医学专家今日公布一项大型的国际全基因组扫描结果,从四千多名来自香港丶华北丶日本及芬兰的人中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带有一种新的「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3(CHST3)」的基因差异,以致其罹患椎间盘退化症的风险显著増高。
研究团队利用今次成果,将继续进行更大规模的全基因组研究,希望针对椎间盘退化症患者的全基因组测序,追查更多的易感基因。是次研究剖析了与椎间盘退化症有关的遗传易感基因,希望此发现将有助于制定新的预防措施及干预和治疗措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最近发现透过特定分子靶向刺激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 or DC)来大量增殖CD8+T细胞,相信结果可作为艾滋病疫苗以及其他疾病(如癌症)疫苗设计的新蓝本,为患者带来希望,此项研究已取得专利,有望成为「香港制造」的疫苗。
研究团队经过4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在小鼠身上试验出新型的DNA疫苗。假如此疫苗能在日后的临床试验上获得成功,不仅有希望预防艾滋病感染,还可以为全球三千万艾滋病患者提供免疫治疗,为根治艾滋病带来希望。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发现防治骨髓移植并发症的新型细胞疗法。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出人体中一种特殊细胞「调节性CD8+T细胞」,并将其注射至拥有完整的人类免疫系统的「人类化小鼠」模型上测试。结果发现细胞能有效抑制骨髓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GVHD),而不影响接受移植小鼠的正常免疫功能及骨髓移植的疗效。
一般异体骨髓移植(即骨髓来源并非来自患者本身)很有可能引起严重排斥反应,患者需要在手术前及手术后长期接受大剂量放射性治疗及抗排斥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素。今次研究发现『调节性CD8+T细胞』可识别骨髓移植受体的抗原,有效抑制针对受体的免疫反应,为治疗移植排斥问题带来启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人类遗传学实验室与内地及泰国一项合作研究发现,在亚洲地区中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身上,经常出现五个变异的基因,相信与发病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而科学家早已发现由于基因影响,亚洲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比欧洲人为高,但原因及相关基因未明。今次研究证实了更多有关的遗传因素,相信终有一天可依照每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检测,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以便临床医生选择个人化的治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14
由Epstein-Barr病毒(EBV)诱导的肿瘤,如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LPD),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是目前提供的治疗方法却非常有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副教授涂文伟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可以利用一种治疗骨相关疾病的药物 — 帕米磷酸钠(Pamidronate),来增强人类γδ-T细胞免疫力从而有效控制EBV引起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
是次研究首次利用「人类化小鼠」模型成功发现一种全新免疫治疗方法,通过增强人类γδ-T细胞的免疫功能来治疗EBV诱发的肿瘤,显著减轻目前治疗方法对患者所引起的毒副作用和广泛的免疫抑制效应。帕米磷酸钠是一种已在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达二十多年的旧药物,是次研究将旧药新用,提供一个实时且具成本效益的治疗EBV诱导肿瘤的方法。此研究成果将于短期内扩展至人类临床测试中。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潘烈文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学者合作,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以减毒牛痘病毒为载体的新型甲型流感疫苗。经接种过的小鼠可以防御包括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在内的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有别于现有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新型甲型流感疫苗能诱发识别跨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T淋巴细胞。研究结果证明此免疫反应有助减轻致命性甲型流感感染的病情及缩短患病的时间。
减毒牛痘病毒对于研制疫苗相当有效,因它同样被用作制造人类天花疫苗,至今已使用逾十亿剂量。因此,当疫苗接种需求因流感大流行而激增时,此新疫苗可利用现存的生产设备作大规模生产。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通过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来消灭恶性肿瘤仍然是一大医学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还缺乏有效的疫苗免疫方法来诱导免疫监控,即诱导大量的功能性杀伤T细胞来消灭恶性肿瘤。经过近5年的努力,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学者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疫苗免疫方法,可以消除恶性肿瘤内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恢复免疫系统及重建免疫监控。
该项研究展示了功能性杀伤T细胞的数量及质量需求,对肿瘤预防和免疫治疗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将鼓励科学界制定新型疫苗策略,以预防及治疗肿瘤。用于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新型疫苗策略,也有助于寻找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多伦多大学及伊利沙伯医院共同研发崭新的经口腔鼻咽取本方法,以发现早期鼻咽癌。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传统测检方法,这方法简单、有效、毋须卧床亦无创伤,能用作普及性测试。 早期鼻咽癌并无显著症状,部分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因此初期难以被发现。
新方法可简单、无创地经口腔鼻咽取本进行筛查,家庭医生或护士于门诊亦可进行,故有家族遗传或血清测试结果伯基特淋巴瘤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其中一种人类疱疹病毒,持续呈阳性的高风险人士,可接受测试及尽早发现鼻咽癌,提高存活率。希望新的测试方法可应用于大规模全球性的鼻咽癌筛查,特别是在一些欠缺专科医生、精密内窥镜仪器及保存肿瘤样本设备的地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联同中国科学院及复旦大学团队,就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取得突破性发展。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一种能抑制MERS-CoV的「抗病毒肽」,它透过影响MERS-CoV的表面钉 (Spike) 蛋白秆 (stalk) 区域,能抑制病毒进入细胞,阻止MERS-CoV感染细胞。
由于要将「抗病毒肽」研制成药并推出市面需时,香港大学研究团队于是同时利用细胞培养实验对其他市售药物进行抗MERS-CoV测试,结果发现有两种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市售药物(霉酚酸酯和β干扰素),对MERS-CoV同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在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中测试此3种药物的疗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每年约有1成曾于过去9个月内接受传统肌肉流感疫苗注射的年老患者因流感而入院。原因是他们在冬季时注射的疫苗,抗体在6个月后便会开始下降,令身体较为虚弱的年老患者,未能在夏季的流感高峰期得到足够保护。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要在注射流感疫苗前,先涂上「咪喹莫特」药膏,可令抗体更持久,减低入院的风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5
香港大学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一期中心)于去年成立,以协助推动针对各种疾病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一期中心是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辖下一所专门且最高端的临床研究设施,特别为进行一期及早期临床试验而设。有了此先进的研究基建设施,更多具影响力的临床试验便能进行,而更多创新的治疗药物亦将应运而生以对抗不同的疾病,从而为广大市民及全人类谋求福祉。
自2014年中正式营运以来,一期中心已参与3项有关癌症及肝炎的新药临床试验。现时有4项试验正在进行,另有12项试验在准备阶段。这些临床试验的研究范畴主要围绕癌症、肝炎、免疫学、糖尿病及传染病学。至今已完成或正在参与临床试验的参与者共超过70位。随着本地及国际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我们预计未来数年在一期中心实施的一期及早期临床试验数量将持续增长,更多的崭新治疗方法亦将相继出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澳洲昆士兰医学研究院(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让香港的鼻咽癌患者接受开创性的治疗方案,此外香港的科研人员亦可参与有关培训计划,学习T细胞免疫注射疗法。是项合作是双方的科研人员携手就使用免疫注射疗法控制鼻咽癌进行的第二期临床试验。
在第一期临床试验治疗开始前,科研人员已替患者抽取了血液样本,并送到澳洲昆士兰医学研究院的实验室研究团队抽取属于其中一种白血球的T细胞,在实验室内进行培植,用作攻击受感染的细胞。这些T细胞会依附在恶性细胞上,而不会触及正常细胞。2009年展开的第一期临床试验邀请了晚期鼻咽癌患者参与,纵使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疗法的安全性,但同时在试验中发现这项疗法延长了患者的寿命 - 第一期临床试验中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平均存活率达523日,而没有接受此疗法的患者只存活220日。在新一期的临床测试中,团队希望可为癌症早期患者提供此疗法,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30名于香港玛丽医院及澳洲新确诊的晚期鼻咽癌患者将会参与第二期临床试验。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心脏衰竭治疗近年虽然有新发展,可是大部分患者仍饱受严重症状困扰,影响其生活质素及治疗成效,故需要为严重心脏衰竭的患者寻求其他疗法。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首次为心脏衰竭患者进行胸段脊髓刺激,作为恢复性的治疗,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素。研究人员首次为患者进行双靶植入式脊髓刺激疗法,结果发现疗法不单安全,且能改善严重收缩性心脏衰竭人士的症状及心脏功能,因此,附有植入式装置的胸段脊髓刺激治疗可作为严重心脏衰竭患者的新式疗法。然而,这次试验性研究结果仍需要进一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去证实。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基因研究中心最近参与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首次指出选择具有遗传疾病关联证据的基因作药物标靶将提高药物的临床研发成功率一倍,这亦是首次有研究指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所得的遗传疾病关联证据可协助选择药物标靶,惠及病人。
医学界一直认为,遗传疾病关联证据可以用来促进药物开发过程,但这假设从未有具体数据可证明。研究团队首次使用最近十几年工业界和学术界积累的大规模制药和基因遗传数据来证明这假设。是次研究成果对今后药物研发的策略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将可加快制药过程,造福病人。制药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选择具有遗传疾病关联证据的基因和蛋白质作为药物的标靶,包括GWAS的复杂疾病致病基因和连锁遗传分析的门德尔遗传疾病致病基因,有效提升制药效率。研究主要使用了生物信息学团队五年来开发和维护的全基因组疾病关联位点数据库(GWASdb),显示长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研究和数据累积对医学和制药领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与卡罗琳医学院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阻断PARP-1与蛋白Timeless 的结合会阻碍DNA同源重组修复过程,但PARP抑制剂却无法阻止PARP-1与Timeless结合。研究团队同时发现PARP-1与Timeless的复合物可帮助DNA修复损伤。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PARP抑制剂的运作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未来针对PARP-1标靶癌症疗法的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是次研究发现阻断PARP-1与Timeless的结合会阻碍受损DNA的修复,这一发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即是否能通过研发新的药物来抑制PARP-1与Timeless结合,阻断癌细胞受损DNA的修复过程,此项研究所提供的详细结构数据对将来可能的药物设计及筛选带来了很大便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一项重要的双盲、随机抽样及对照研究,发现只要在替年轻和健康的志愿者注射流感疫苗前,先涂上「咪喹莫特」药膏,可令抗体更持久,显著提升保护力。更重要的是,使用新方法,令抗体对异源非疫苗的病毒株也能产生足够保护性,包括已出现抗原漂移的H3N2病毒株。
每年都有流行性感冒出现,严重者更导致患者死亡。港大团队首次在18至30岁的健康人士身上涂上『咪喹莫特』,然后注射流感疫苗,发现此群组接种后,比起其他三个对照组更快对疫苗和非疫苗之病毒株产生抗体。新方法非常安全,能有效加快、提升并延长流感疫苗的抗体,更能提升对非疫苗病毒的保护性。是次研究对社会如何应对疫苗株与流行株不符合、或大型流感爆发的情况,具有重大启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6
香港大学一期临床试验中心及玛丽医院七个临床专科获得国家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港大一期中心是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辖下一所专门且高端的临床研究设施,特别为进行一期、早期及临床药理试验而设。此资格认定意味着港大一期中心及该七个临床专科之临床试验数据及结果,将获药监总局接纳作为于内地注册药物申请之审批依据,巩固香港作为中国及国际药物研发枢纽之特殊地位。
自2006年起,港大/玛丽医院已获药监总局认定七个临床专科的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包括麻醉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血液及骨髓移植科、肝胆胰外科及肝脏移植科、妇产科及呼吸系统科)。加上港大一期中心及七个新增的临床专科认定(包括免疫科、肠胃及肝病科、肾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骨科及儿科),港大/玛丽医院现共取得药监总局15项资格认定。 港大一期中心之资格认定尤其重要,因此前在全国尚未有一期中心获得药监总局的资格认定。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全球首次发现由植物提炼出的高三尖杉酯碱及FLT3 抑制剂可有效歼灭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使患者寿命得以延长,且副作用很少。这项硏究更开拓了体外药物筛选作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用药指导的新硏究方向,并获得国际科研界的认可。
现时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成效并不理想,患者痊愈的机会只有三成。为了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的研究团队自2012年开展此研究计划,利用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药物筛选,发现高三尖杉酯碱对FLT3-ITD急性髓性白血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过一连串的测试及动物实验,他们开展了临床测试,招募了24位已复发或难治的白血病患者,进行高三尖杉酯碱与FLT3 抑制剂联合治疗。结果20位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被清除,而且无恶化存活期和整体存活期均显著延长。相对现行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的副作用很少,可以应用于体弱或年长的患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自2001年起一直进行大规模的磁力共振扫描(MRI)人群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Modic异变」的脊椎椎骨体变化,与椎间盘退变高度相关。港大的大规模人口基础研究为1,142名随机抽样的香港市民进行了磁力共振扫描,评估各种脊骨退化,如各类椎骨体上的异变、椎间盘退化、椎间盘突出等,并以这些影像数据评定其与不同程度的腰痛和残疾的关联性。
这是全球首个最大规模评估不同Modic异变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Modic异变与长期严重腰痛和下肢残疾有直接关系,磁力共振显示的脊骨影像将可用作诊断腰痛的关键指标,透过脊骨上显示的Modic异变形态和受影响范围,医生可得知个别病人的腰痛的成因和严重程度,并为病人订立更完善和个人化的治疗方案。这项研究将很大程度地协助医生作出准确的临床评估和判断。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将沙门氏菌改造成一种名为「YB1」的厌氧细菌,此细菌只能在癌肿瘤等缺氧环境中生长及繁殖,令癌肿瘤生长被有效抑制,又不会危害正常细胞。研究团队最近已透过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成功为「YB1」厌氧细菌取得美国专利,同时亦正为这项技术向多个国家及地区申请专利,期望未来可将「YB1」制成针对肿瘤的标靶药物,预计「YB1」可于数年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癌症病患带来新希望。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虽然首宗人类感染H5N1甲型禽流感个案早于1997年于香港出现,患者出现急性肺部损伤,导致严重肺炎,但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成功揭露H5N1禽流感造成人类急性肺部损伤的机制,发现病毒能使肺部上皮组织内负责运送钠及氯的分子受损,继而引起严重肺炎,研究团队亦提出治疗H5N1禽流感的新方法。
这项研究为人类治疗H5N1禽流感病毒提供了崭新而有效的治疗策略,研究结果亦可应用于其他透过类似机制引致严重病毒性肺炎的病毒,例如H7N9禽流感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的冠状病毒。日后我们可以利用更简单的方法来恢复肺部运送盐和水的分子活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将联同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CHU Sainte-Justine儿童医院Stefan Parent医生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最新EOS X光医学影像系统科技,研究能预测青少年原发性脊柱侧弯生长状况的模型。此模型透过复杂的三维(3D) X光医学影像重建技术,预测患者脊柱弯曲的类型、时间、骨骼成熟程度及脊柱侧弯的严重性。是次国际研究结合加拿大、香港、美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专家,研发预测脊柱侧弯的最新模型,研究结果有助医生更准确预测病人脊柱的生长状况,制定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是次计划邀请150名年满10岁或以上确诊患有青少年原发性脊柱侧弯及没有其他脊柱疾病的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参加者需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三维X光医学影像系统进行扫描,并每隔六个月进行一次跟进检查,直至脊柱发育成熟。研究团队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数据更准确地建议个别病人使用支撑背架、脊椎融合术或其他治疗方案,令病人及其家属作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抗氧化物会刺激肝癌细胞生长,建议肝癌患者应避免服用高剂量的抗氧化物补充剂。有关发现同样适用于部分与肝癌细胞代谢机制相近的癌症,包括大肠癌、肺癌等多种不同癌症。是次发现同时为治疗癌症带来新曙光,可研究透过阻止生产抗氧化物以抑制癌细胞生长。
研究团队利用动物作为肝癌的临床前研究模型,发现体内积存大量活性氧化物(即自由基)会形成氧化压力,而大量氧化压力可以损害癌细胞,使其生长减慢。长远来说,这次研究有助研发出可同时与化疗使用,且更安全、有效的标靶治疗方案,以治愈致命的肝癌,使癌症患者受惠。而肝癌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服用高剂量的抗氧化物补充剂未必对健康有益。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7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10 年至 2014 年在香港公立医院求诊的8,152 名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纪录,首次发现传统薄血药华法林对比新型薄血药达比加群,明显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会增加长者疾病及死亡的风险。
从2010至2014年在公立医院新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中,获处方达比加群或华法林的数据以1:2的比例作倾向分数配对分类,然后进行观察性随访至2016年,从而比较服用达比加群和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在骨质疏松骨折(髋关节和椎体骨折)的病发率。
据了解此项研究为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中,首次确定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心房颤动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都是长者常见的疾病。更重要的是,三分之一长者发生髋关节骨折后会在第一年死亡,其余的患者亦须依赖他人才能生活。港大的研究证明,服用达比加群的心房颤动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远低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这与港大早前在华人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副教授陈建萍博士团队研发了一种专门针对减少化疗副作用的汤包食疗方。根据初步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分析发现,该食疗汤包可能改善癌症患者因接受化疗引起的脱发、指甲及皮肤变黑、白血球数量下降等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素和因化疗引起的疲劳,同时不会影响化疗药的功效。
研究团队由2015年开始招募即将开始化疗、正进行化疗或刚结束化疗(两周内)、患有任何类型癌症的人士参与,现时已招募了140名患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汤包组或轮候对照组中的其中一组,并需服用食疗汤包最少六周。中期研究结果显示该食疗汤包可减少癌症患者化疗的副作用。汤包服用方便、天然安全,不会影响西医的治疗。但由于目前人数有限,最终证明是否有效,还需要招募更多的病人。研究团队希望未来食疗汤包能纳入癌症标准化治疗之一,透过减毒,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令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素。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在过去30年来,传统的磁力共振(T2W MRI)被广泛应用于诊断腰背痛及评估腰椎退化的成因。然而,由于这项影像技术敏感度有限,因此被认为未能准确识别腰背痛及腰椎退化的成因。这项由香港大学(港大)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所带领的研究,率先发现了UTE椎间盘病征(UDS)。与传统的T2W磁力共振相比,UDS能更准确地预测腰背痛及评估腰椎退化。
港大的研究团队为首个利用超短时间回波磁力共振(UTE MRI)技术发现UDS的团队,为椎间盘退化及腰背痛的临床诊断上揭开新的一页。与传统的MRI影像技术比较,UDS能更精准地预测及诊断腰椎退化、腰背痛及其所带来的残疾后果。因此,UDS日后有望为患有腰背痛的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疼痛预测及协助制定治疗方案。于病理研究方面,UDS亦有助揭示腰背痛及椎间盘退化之间的关连及成因。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鼻咽癌俗称「广东瘤」,是鼻咽组织形成恶性细胞的疾病,是本港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较常见于中国华南地区。香港大学与澳洲昆士兰贝格霍菲尔医学研究院自2008年起合作进行T细胞免疫疗法的国际性临床研究,经过八年的测试,发现新疗法应用于鼻咽癌患者身上效果理想。
此项一期临床研究在2008-2016年,于香港玛丽医院和澳洲布里斯班的雅丽珊郡主医院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临床研究对象是晚期的鼻咽癌患者,并对化疗和放射性治疗等标准治疗无效,研究目的是测试新疗法的安全性。第二组的临床研究对象为高危复发的鼻咽癌患者,患者会先接受标准治疗,接着接受T细胞免疫疗法,以减低癌症复发机会。透过T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新疗法可能延长鼻咽癌患者的寿命。虽然需要继续进行临床研究以作结论,但从第二组病人的临床研究结果中,相信T细胞免疫疗法可推迟癌症患者再复发的机会。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8
社区型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因其致病性极高,可以在社区内传播及感染健康人士,引起医疗界广泛关注。
在世界著名微生物学家、英属哥伦比亚大学Julian Davies 教授参与指导下,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高一村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非抗生素类化合物,可以同时压抑小区型及医院型的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产生多种具致病性的毒力因子。去年,高一村博士的团队已经发现了一种先导化合物,通过抑制金黄葡萄球菌的色素产生,以降低金黄葡萄球菌的致病性,这个研究报告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实在寻找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策略方面,袁国勇教授早在2009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RFCID/HMRF委托基金的支持,提出了一个相关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研究团队近期的这项发现,有望于不久将来舒缓对抗生素的依赖,让医疗界使用非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不用担心耐药性的出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团队,从患罕见遗传心脏衰竭病人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人工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并且成功利用该细胞作药物测试。此项研究可提升干细胞应用到精准医学治疗上,并进一步推动临床应用。研究团队认为,此项技术不但可以应用在遗传心脏病上,同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遗传性疾病。 在这次研究中,港大医学院心脏科发现一种在华人中罕见,却经常被忽略的遗传性心脏病(心脏核纤层蛋白病)。患有这些基因病变的病人在年轻时并没有任何病征,直至30至40岁开始出现心脏问题。
团队从三个患上这遗传性心脏病的家庭中,制造个别病人特定的人工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观察药物对心肌细胞的病理特征的改善效果。在测试中,这药物恢复基因功能和逆转病理改变。但是,药物并非对所有细胞都有相同的疗效,只有某一特定的基因序列的突变对这治疗最敏感,进一步引证精准医学的需要。
医学家及科学家可利用此方法,使用人工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测试病人对不同药物的反应,然后选择最有药物反应能力的病人,作标准临床试验。如此,所需的测试样本量数量将更少,但可加快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度。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陈国梁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港大外科手术系曾永馨基金教授席(临床神经科学)梁嘉杰教授、助理教授曾震安博士及港大药理与药剂学系徐爱民教授合作,共同研发出了一种结合在医用导管上的C-反应蛋白传感器。这种生物传感器厚度少于一微米(即大约只有亚洲人头发直径50分之一),大大地节省了样本收集和分析的时间,由现时所需的数小时,大大减少至10分钟,甚至更短,换言之,检测及治疗炎症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30倍; 因此,医生们可以根据实时获取的信息来及时对患者采取下一步的治疗措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主导并与哈佛医学院合作的一项研究,首次在大型人口中发现髋骨骨折病人服食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Alendronate,比没有服食药物的病人明显有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分析了超过3万名由2005年至2013年期间在香港公立医院求诊的髋骨骨折病人的临床纪录,配对基本条件相似的服用alendronate患者及没有服药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疾病风险。研究分析显示,服用alendronate的患者患心肌梗塞的风险较没有服药的患者低45%。至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服药患者更可降低67%。即使服药后十年,团队亦能观察到相似结果。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9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将信使核糖核酸制成可吸入式干粉制剂的技术,为全球首个相关研究。该新技术有助促进信使核糖核酸 (mRNA) 的临床应用,以治疗及预防各种肺病,并正向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 申请专利。
信使核糖核酸 (Messenger RNA, mRNA) 记录了蛋白质中胺基酸的排列数据,是细胞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制作蓝图。透过以mRNA作为药物,可以指示人体自行制造特定的蛋白质,从而达致治疗疾病之效。尽管科学家可以透过改变mRNA的排序对应不同的蛋白质,但是现阶段如何将mRNA有效率地递送到细胞之内仍是一个难题,大大窒碍了mRNA的临床应用。 最近,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吸药制剂,可以安全而有效地将mRNA运送到肺部。此制剂可以发展成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亦可制成吸入式疫苗,预防诸如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领导的外科团队,最近成功完成香港和中国内地首宗通过VBT技术进行的非融合脊柱侧弯手术。传统上,严重的脊柱侧弯,是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在患者背部切下很长的伤口、剖开肌肉以进行植入治疗棒和螺丝钉的融合手术。即使手术成功,也会使脊柱变得僵硬,并限制患者进行某些活动。
这种新型微创手术技术是在胸壁上开出如锁孔般大小的切口进行,并利用脊柱的剩余生长,逐渐矫正患者的脊柱弯曲。其主要优点是可以保持脊柱的活动能力,无需使用外部支架或侵入性融合手术。这项新技术有助脊柱侧弯儿童更快康复,不用留下大面积的手术伤口,并且能保持脊柱的活动功能。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系主任张文智教授表示:「这项新手术开展了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新时代。儿童可以正常活动,不再受支架带来的心理负担或长期融合手术的影响。」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标记,指示卵巢癌的标靶治疗方向。癌症基因序列让医生能够按每位患者独特的基因组成,定制对症下药的标靶治疗。这种针对肿瘤内基因标记的「精准医疗」,有助预测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的标靶药物。通过处方更有效的药物,精准医疗可以降低治疗成本、时间和疗程带来的副作用。
卵巢癌乃香港女性第7大致命癌症。卵巢癌的治疗极具挑战性,手术切除和化疗是基本治疗方案,但患者可能对化疗有耐药性反应。目前,只有少数癌症标靶治疗具有相关预测性的基因标记。研究旨在鉴定新的基因标记和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研究公共数据库中的肿瘤DNA序列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在>1,000名卵巢癌患者中,70%具有PIK3R1基因的缺失,结果显示PIK3R1缺失同时激活两种重要的信号通路,促使卵巢肿瘤生长。研究团队利用小鼠测试抑制这两种信号通路的药物对PIK3R1缺失肿瘤之疗效,成功地证明了抑制剂有效抑制癌症肿瘤生长。与单独的单一药剂相比,联合使用抑制剂效果更显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流行性传染病例如「沙士」、中东呼吸综合症、禽流感以及寨卡病毒近年来在全球范围肆虐。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多数只针对其中一种病源病毒,且效果有限。以香港大学(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袁国勇教授和袁硕峰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同时用于治疗多种流行病毒病。这项新发现已经申请美国专利。
研究人员从一个脂类小分子化合物文库中筛选得到了广谱抗病毒药物AM580。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多种呼吸道RNA病毒和DNA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并显示出较高的选择性指标。在小鼠模型和人类类器官的抗病毒实验中,AM580针对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同样显示出理想的治疗效果。一种叫做替米巴洛汀 (Tamibarotene) 的AM580的化学衍生物,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且副作用很少。所以,Tamibarotene的临床经验以及良好的安全评估,为后续研发AM580及相关化合物作为一类安全且广谱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20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肿瘤来源的胞外囊泡加速肝癌转移。这项崭新发现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标及治疗方向。研究团队通过小鼠模型,发现肝癌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肿瘤的生长和向肺部转移。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EVs中的nidogen 1(NID1)对于EVs加促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功能上来说,EV-NID1能增生血管,并激活成纤维细胞,分泌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令到肿瘤细胞在肺部定植。此外,EV-NID1还会加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性。抑制EV-NID1的表达可大幅度减低EVs加促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在小鼠实验中,利用抗TNFR1抗体可以有效地减轻肝癌EVs诱导的肿瘤肺部转移。而在临床观察中,肝癌病人血清EV-NID1和TNFR1的含量都较正常对照组为高。
该研究之发现对于肝癌的临床治疗具重要意义。首先,团队鉴定了肝癌的始动分子,为设计新疗法立下根基。其次,在肝癌病人的样本中,发现其血清EV-NID1和TNFR1的表达水平与其肿瘤分期正向相关,说明了这两个分子有望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非侵入型生物指标。最后,该研究提供了治疗肝癌的新方向,通过标靶肿瘤性的EVs及其介导的通路,为肝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港大医学院) 领导并与美国哈佛医学院合作的一项研究,首次在大型人口数据中发现,于髋骨骨折病人当中,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s)— 的病人,较未有服用该类药物的病人,患染及因肺炎而死亡的风险明显较低。研究团队利用香港医院管理局匿名全港临床数据库进行一项大型观测性研究,对比有服用及没有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的髋骨骨折病人患染肺炎的风险。
研究分析了超过五万名由2005年至2015年间在香港公立医院求诊的髋骨骨折病人的临床纪录,并采用统计学的倾向分数(propensity scores),配对基本条件相似的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患者及没有服药的患者,然后追踪观察至2016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病人患肺炎以及因肺炎死亡的风险。研究最终配对4,041名服药患者及11,802名没有服药患者。在首年追踪,研究团队发现服药患者与没有服药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分别为每100人有6.9人及每100人有9人,即是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患者之肺炎发生率,较没有服药的患者低24%。同时,因肺炎死亡的风险,服药患者更较没有服药者减少35%。与此同时,研究团队亦比较了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患者,与及服用其他骨质疏松药物的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得出了相同结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电机电子工程系黄建业教授的研究小组与德国比勒弗尔德大学合作,利用光纤技术研制崭新的激光显微镜,为活细胞研究与临床医学应用带来突破。团队研发的光纤激光显微镜具备高分辨率,极高稳定性以及轻便可携等特质,使其适合作前沿的医疗临床应用,例如在手术过程中标记肿瘤边界令手术更为精准。
在活细胞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光学显微镜监察肿瘤的生长模式,和药物例如标靶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细胞,过程需使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样本中的分子,使其发光可见,从而观察细胞分子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和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然而,这些荧光物质本身对细胞分子会造成伤害或干扰分子的行为,也通常不适用于人体活组织研究。无标记光学显微镜一直是生物医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今次研制的光纤激光显微镜,除了无需利用荧光物质标记即可得到细胞分子清晰的影像外,并利用了拉曼成像(Raman Imaging System)的方法,以光谱形式把不同层次特征的细胞分子特异性呈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卵巢癌是香港女性中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 最新数据显示,于2017年被诊断出的卵巢癌病例有651宗,同年有219例死亡; 而导致卵巢癌发生的成因和分子事件,尚未清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一种名为p85β的蛋白质所触发的信号通路,可以促使卵巢癌细胞生长和发展。
研究团队发现,p85β通常会透过例如异常的基因扩增,在卵巢癌细胞中出现过度表达。值得注意的是,p85β表达水平高的卵巢癌患者,其存活率亦相对较低,显示p85β在该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这项研究确定了p85β是一种有助促使卵巢肿瘤发生的新型蛋白质。 因为癌细胞需要依靠p85β生长,所以透过开发针对p85β的信号传导的治疗,将具有击败卵巢癌的潜力。这些发现,为通过抑制癌症的根源作为新疗法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学系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玛丽医院、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以及玛嘉烈医院的医护团队合作,在香港开展并完成了一项新型冠状病毒急性期感染(即感染后三周内)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经研究17名急性感染病人和24名康复病人,并比对未有患病人士的临床样本后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急性感染削弱了具有重要免疫功能的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使病毒能逃避宿主的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以致病毒能更有效传播及加重病情。
研发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的最大困难是尚不清楚与免疫保护相关的机制。换言之,我们不了解疫苗诱导怎样的免疫反应是保护个体所需的元素,因此我们旨在从受感染的病人中寻找答案。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与轻度症状病人比较,理应杀死病毒的中和抗体反而在加护病房留医的重症病人中找到更高的含量。我们在是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功能失调的树突状细胞可能是导致杀伤性T细胞反应滞后的原因,而杀伤性T细胞反应对消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而言至关重要。为此,有效的疫苗应该是通过诱导平衡的抗体和杀伤性T细胞免疫反应,来保护人体。研究团队基于以上前期研究的理念,已经研发出两种有助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的疫苗,并已进入获质量保证、即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大批量生产阶段,以便接下来应用于人体试验。
资料来源 :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开发,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核酸扩大检验测试(快速测试)已发放到全球超过40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其中一些国家及地区更成功使用此测试找出当地的确诊患者。该快速测试由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室科学分部朱嘉永博士、潘烈文教授、裴伟士教授于今年一月成功研制,并免费为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及试剂,让他们可以及早识别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患者,为应付疫症作出准备。
研究人员会先从病人身上采集样本,提取当中的基因,并透过与病毒相关、用以识别当中独有排序的「引子」(primer)去促使相关的基因片段扩增,再以脱氧核糖核酸(DNA)「探针」(probe)进行检测。这种测试方法的优点在于它的高灵敏度,即使样本只含有极微量的病毒RNA,也可以在2小时内被检测出来。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收到港大开发的快速测试。埃及、柬埔寨和尼泊尔等国家,均藉此快速测试成功找出当地的确诊病人。 现时任何国家及地区的实验室都可以透过世界卫生组织(世卫)或港大医学院免费获取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作为世卫新型冠状病毒参考实验室之一,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室接收由世界各地寄送的病人样本,并进行病毒检测。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叶志成范港喜基金教授(生物无机化学)孙红哲,以及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袁国勇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类已作广泛临床应用的含金属抗菌药物,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类含金属药物在动物测试中,证明能显著降低新冠病毒的载量,并同时缓解与病毒相关的炎症。由于有关药物针对其他病症已通过临床审批,有望为治疗新冠状病毒感染,提供安全有效的替代性策略。
团队对一系列金属药物和相关化合物进行筛选后,发现一种临床常用含有金属铋的抗溃疡药物 - 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中,能显著降低新冠病毒的载量(病毒数目),具备潜力临床应用作为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RBC能显著降低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动物细胞中的病毒量超过1,000倍以上,并表现出低细胞毒性,选择指数(毒性安全指标,指标越高越安全)高达975,而瑞德西韦在细胞层面的选择指数仅为129,这意味RBC安全度十分高。在可见的未来,采用现有抗新冠病毒活性的药物,诸如RBC、地塞米松、干扰素β-1b的联合用药(鸡尾酒疗法),在经过系统性地评估之后有望成为治疗甚至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替代性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糖尿病病征并不明显,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应这种特性,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利用香港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普查(CRISPS)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以年龄、身高、体重和高血压病史计算的简易糖尿病评分(NDS),以筛查隐形糖尿病的风险,鼓励高风险人士及早作出诊断。研究团队并开发了流动应用程序「糖心易测」,除方便计算NDS外,用户亦可以「糖心易测」评估心赃病发/中风和癌症风险。
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于1995年开展CRISPS,是全港首个探讨本地华人心血管及糖尿病风险的全港性研究,并对约2,000名参加者进行了二十年的随访,追踪参加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及更新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史。为方便用户计算NDS,研究团队推出流动应用程序「糖心易测」。除此之外,程序亦可计算心赃病发/中风和癌症风险。用户只需跟随程序指引,输入有关数据便可计算出疾病风险。「糖心易测」亦会按评分提供健康提示及信息,例如建议高风险人士作进一步身体检查;如评分属较低风险,则建议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鼓励定期透过程序进行风险评估。程序可以于每个智能手机开立最多6个用户;所有记录只会脱机储存,用户亦可随时回顾自己过往的评分记录。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港大医学院)与海外及内地合作伙伴发现了胆道闭塞(biliary atresia, BA)的新发病机制。胆道闭塞是极严重的新生婴儿肝胆疾病,至今病因未明,而且无法治愈。研究团队发现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原来是胆道闭塞的发病机制。这项里程碑式的新发现,为胆道闭塞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提供了崭新的方向。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CC2D1A是构成异位综合症的全新遗传成因。
研究团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为26位本地异位综合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尝试找出构成异位综合症的遗传成因。人类大概有20,000个基因,透过全外显子测序可检测人类基因组中所有可以转译成蛋白质的遗传密码。研究团队在病人的基因中找不到已知会导致异位综合症的基因变异,于是开始尝试找出过往从未被发现与异位综合症相关的新遗传成因。当透过对比病人和对照组的基因变异,发现病人身上有更多具破坏性的CC2D1A变异。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中风是全球永久性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发病率80%以上。目前的治疗手法有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使用,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因此,有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有效药物,以改善缺血性中风的后果。
血脑屏障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半透膜,可限制血源性物质进入大脑,从而保持脑稳态,使神经元正常运作。缺血性中风伴随的血脑屏障破坏,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相关控制过程的因素尚未清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一种与伴随缺血性中风出现的血脑屏障破坏有关的新调节因子。该发现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血脑屏障破坏的新机制,有助日后为缺血性中风病人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21
不锈钢是公共卫生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物料之一,但其本身并无抗击有害微生物的特性。早前的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常规的不锈钢表面有很强的稳定性,残留在不锈钢表面,在长达三天后仍然具感染性,让病毒有机会在公众场所透过接触传播。 香港大学(港大)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黄明欣教授领导的团队,与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潘烈文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高铜含量不锈钢,能成功杀灭存留于其表面的新冠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以及大肠杆菌,是全球已知首个其自身表面可杀灭新冠病毒的不锈钢。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一项新的肝癌组合治疗方法,将现有一种用于血管扩张的药物艾芬地尔(ifenprodil)转化为新的肝癌治疗药物,与治疗肝癌的一线标靶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使用,为肝癌患者带来新曙光。研究团队运用其开发的CombiGEM-CRISPR v2.0多基因剔除技术平台1将多个潜在的药物标靶基因大量组装,有系统地进行组合剔除,加快从中筛选出有效肝癌治疗的新药物组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周二宣布成功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 SARS-CoV-2 Omicron 病毒变种。分离出来的病毒株将可用于开发和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朝对抗这个被世卫标志为「值得关切的变种」迈进一步。这应是亚洲首个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和培养Omicron 病毒变种株。研究团队正在对该病毒株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与培养,以得到更大量的变种病毒用于后续实验。培养出来的病毒将用于动物模型上评估其传播性、免疫逃逸性和致病性。团队也在积极探讨合作开发和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的各种可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肥胖症日趋普遍,自七十年代起,全球的肥胖人数增加了两倍,至2016年全球的肥胖症数目更达到六亿五千万,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3%。严重肥胖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 临床观察发现,肥胖症患者的肌肉代谢和耐力会随病情恶化而下降。而肥胖症患者肌肉的脂肪代谢速度通常比健康人士缓慢,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线粒体(一种于细胞中负责将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能量的细胞器)功能异常的结果。然而,到底肥胖是如何损害线粒体的功能,却一直未有定论。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志斌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机制,可解释肥胖症如何危害肌肉的代谢功能,为治疗肥胖症提供可行方案。研究结果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Autophagy《自噬》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口腔疾病如蛀牙、牙周病和真菌感染等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每年相关的医疗开支庞大。这些口腔疾病的成因,主要是致病细菌或真菌附着牙齿表面并形成生物膜群落。美国国家卫生院的数据显示,65 - 80%的人类口腔感染是由生物膜导致。香港大学(港大)工程学院和牙医学院合作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纳米钻石对口腔致病生物膜有抑制作用,并有效对抗口腔内浮游的细菌等微生物病原体,具潜力发展为新一代抗菌剂,为缠绕人类已久的口腔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已于学术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刊登,题为「纳米钻石对口腔致病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近日,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李学臣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陈声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合作,在针对致死性鲍氏不动杆菌的疫苗开发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刚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协会 - 核心科学》(ACS Central Science)中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和香港大学(港大)的联合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了一套「软件机械人系统」,在进行治疗头颈癌的微创手术过程中,系统可配合磁力共振图像导航,经口腔释放激光消融头颈癌肿瘤。来自中大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港大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及港大牙医学院的专家们,共同开发了这套兼具柔顺性及五个活动自由度的崭新微型系统,令在狭窄的口咽环境内进行激光消融术变得更准确和安全。系统已通过多项测试,包括体外组织消融测试,以及在磁力共振图像引导下利用大体头颈模型进行消融测试,证明系统能透过磁力共振测温,监测进行消融术期间的热力扩散,准确控制消融范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与上海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发「静脉注射加光照触发眼部释药」策略,成功将药物结集于眼部视网膜母细胞瘤,为治疗眼部肿瘤提供了有效的非侵入性药物递送途径。今次是团队首次将光响应释药的纳米药物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有关研究成果已在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并已申请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艾滋病研究所领导的联合团队发现,通用串联双价广谱中和抗体BiIA-SG有望能成为一种有效预防和治愈艾滋病毒一型(HIV-1)的药物。研究团队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实验中发现,在艾滋病毒暴露前接受单次 BiIA-SG 肌肉注射治疗,能100%有效预防致病性感染;而在感染病毒后采用同一疗法,所有动物亦可存活,而在大部分动物体内亦持续完全抑制病毒长达两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团队在医用钛合金表面上,设计了一种独特蜂窝状的纳米级矩阵,能更有效地促进钛合金植入体在体内与骨骼融合,手术后的愈合时间可从六至八个月缩短到二至四个月左右。这项发现可以应用在义肢、人工关节以及假牙移植等领域。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专家指出,一种称为「枕骨寰枢椎旋转脱位」(OAARD)的特殊小儿颈椎病,假若未能及早治理,可能会导致颈部及面部畸形、头颈活动幅度永久减少,甚至引起致命的神经损伤。因此,专家敦促家长及前线医护人员留意到儿童「瞓捩颈」时,应尽快转介专科医生诊治,并强烈建议在未接受适当评估之前,切勿进行任何手法或物理治疗,以免情况恶化。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揭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重要作用,并确认肝癌中重要的免疫检查点TIGIT-NECTIN2 轴的相互作用──有助营造一个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肝癌生长,这意味着如抑制有关检查点,免疫系统便能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是项研究结果为研发用于肝癌的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有用的机理数据作为临床前研究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及微生物学系合作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治疗白血病药物他米巴洛汀(tamibarotene)经肺部给药能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MERS-CoV)和流感病毒提供有效的抗病毒活性,并成功将该药物制备成可吸入式干粉制剂。是项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 6月在国际科研杂志《先进治疗》发表,并已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申请专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较高的中风或心脏衰竭风险相关连。然而,显示心房颤动的f波讯号,震幅非常微弱,传统的便携式心电图传感器极难探测得到。香港大学(港大)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陈国梁博士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一种穿戴方便的心电图(ECG)传感器,可侦测心房颤动的电生理讯号,作日常应用。陈博士的团队又仿人脑记忆功能,成功把讯息储存入有机晶体管,为机器学习仿真人脑功能,奠定关键性的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一种调节肝纤维化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新调节因子。该发现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肝纤维化形成的新机制,有助日后为患有肝脏纤维化的病人研发有效的药物治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晚期症状,可发展为肝硬化,甚或导致肝癌。尽管人类和动物研究均显示肝纤维化是有机会逆转的,惟目前尚无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药物,可用于治疗此疾病,这表明医学界对于形成肝纤维化的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因此,当前有迫切需要开发崭新而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以改善肝纤维化。港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在肝纤维化的病理作用及机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癌细胞中的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PI(3,4)P2]与其侵入性转移息息相关,并发现透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可有效阻止多种癌细胞的侵入性转移。癌细胞向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转移,是令香港癌症病人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此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崭新的靶点,有望用于抑制癌细胞的恶性转移。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HKU-PRP)的团队与加拿大研究人员携手合作,首次发现剖腹生产、肠道菌群发育延迟(包括类杆菌属持续维持低水平、有大量变形细菌,以及难辨梭菌于肠道寄居)与婴儿花生过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现象在亚裔小孩身上尤其明显,比其他族裔的小孩高出四倍。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或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如何导致肺损伤和血管受损及当中的机制。此为世界上首个揭示该机制的研究。研究团队亦进一步发现,一种已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口服标靶治疗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可减低新型冠状病毒于肺部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的炎症,从而可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引起的血管疾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化学研究部与化学系的李学臣教授,以及药理学与药学系汪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抗肿瘤、胰岛素增敏和保肝活性的合成生物药物。过去七年,两个研究团队一直努力研究能够模拟脂联素生物活性的合成化合物,近日终于研发出一种有效的化学合成方法,用以生产由脂联素衍生的糖肽。这些糖肽在各种小鼠模型中均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能力、胰岛素增敏性和代谢增强活性。研究人员相信,由此合成方法开发而成的产品,将会在医治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上发挥出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发现一种曾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司美匹韦(Simeprevir)」可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繁殖,与现时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一并使用更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抗病毒的成效。研究团队表示司美匹韦是现时唯一同时针对多于一个新冠病毒蛋白的抗病毒药物,代表即使其中一个蛋白出现变异,仍可透过抑制另一个蛋白以发挥作用,产生抗药性病毒变异的机会亦较低,日后或可成为新冠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关节性牙骹痛通常由保守治疗开始,例如处方消炎药、物理治疗、进食柔软食物,和使用咬合夹板(牙胶)减轻关节疼痛和改善张口度。当保守治疗效用不显著时,医生会尝试进行颞下颌关节冲洗术的微创疗法,方法是在颚关节放入两枝针,灌入生理盐水冲洗关节,把发炎物质和纤维组织冲走,减低关节负压力,亦可注入透明质酸润滑关节。颞下颌关节冲洗术在90年代起开始普及,其风险低,成功率高达80至85%。 然而,究竟于什么时候应该由保守治疗转到微创冲洗疗法,医学文献暂时并未有定论。近年的研究发现,微创冲洗治疗若于治疗早期介入,能有效消除痛楚和改善颚骨的功能。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助理教授李廸信医生(首席研究员)和临床副教授梁耀殷医生最近以颞下颌关节冲洗术,配合咬合夹板治疗作临床研究,对比只采用保守治疗的成效。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冲洗术结合咬合夹板的综合治疗,比保守治疗更为有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美国西奈山(Mount Sinai)的研究人员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科学家携手合作,发现一种常见而价格低廉、并针对炎症基因的药物,可减低感染了SAR-CoV-2病毒(即导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小鼠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研究团队指出,该项药物「托普乐肯」(TPT)是第一型拓扑异构酶(TOP1)的抑制剂,可在小鼠感染病毒后长达四天,仍可抑制其炎症基因,对治疗人类亦有一定潜在价值。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透过现时首个以香港华人为对象的最大型研究,在108个与药物有关的基因中发现531个罕见且预测有害的基因变异,当中有96种未曾被记载于广泛认受的数据库之中。然而,这些基因变异却普遍存在于香港华人身上,绝大部分人(93.6%)带有最少一种与药物有关的基因变异。此外,几乎所有(99.6%)香港华人均带有最少一种可能影响用药效果的罕见基因变异。研究展示了透过药物基因学开发个人化药物处方,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和提升药效的潜力。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学系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清华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研究,旨在阐明注射中和抗体或表达刺突蛋白的核酸疫苗,能否完全预防叙利亚仓鼠的鼻腔组织被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感染。研究证实,不论是注射中和抗体或是疫苗,均不能完全预防实验动物的鼻腔组织被新型冠状病毒所感染。由此,新型冠状病毒对鼻腔组织的超强感染力,或能协助病毒逃过宿主体内中和抗体发挥作用的机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团队发现,表观遗传调控蛋白Spindlin1与新蛋白C11orf84形成的复合物,可识别一种非典型的双向组蛋白表观标记H3K4me3K9me3,以促进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的合成,进而加快细胞增生。由于在多种癌细胞中,都可检测出过度表达的C11orf84和Spindlin1,是项发现为针对这两个蛋白设计药物,以抑制癌细胞增生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团队成功为一名B细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下称CAR-T细胞)治疗。该名患者曾接受化疗及骨髓移植,其后复发,经CAR-T细胞治疗后,不但病情得到缓解,亦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是香港首次在临床试验外利用CAR-T细胞技术治疗血癌患者。是项治疗由玛丽医院及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血液肿瘤科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团队完成。团队于2020年5月为一名淋巴瘤病人完成香港首宗的CAR-T细胞治疗,玛丽医院亦成为香港首间,以及目前唯一一间为血癌患者提供CAR-T细胞治疗的医院。团队认为CAR-T细胞治疗是未来治疗癌症新方向,可以让更多同类型的病人受惠。
「活体药物」: 基因改造自身T细胞 能锁定癌症并将其消灭
一般而言,以传统方式治疗复发性急性淋巴白血病或淋巴瘤的疗效并不显著,重复进行化疗的成效有限,部分患者或可透过造血液干细胞移植而治愈,但移植本身亦需要面对相关的并发症风险,同时不能排除复发的可能。 近年医学界致力研究疗效较持久的免疫治疗,即透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当中包括CAR-T细胞治疗。其原理是先从病人血液中提取「免疫T细胞」,透过基因改造技术在T细胞加入「嵌合抗原受体」,令T细胞能够辨别癌细胞,随后将之输回病人体内,以锁定癌症位置并将癌细胞消灭。此技术为最新的细胞治疗。 CAR-T细胞治疗有效提升患者痊愈的机会。根据医院管理局香港癌症数据统计中心的数据,每年约有超过100名患者适合接受有关治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理学院叶志成、范港喜基金教授(生物无机化学)兼化学研究部讲座教授孙红哲联同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部副教授闫爱新博士,以及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高一村博士发现,硝酸银和纳米银可有效杀死一种常见的恶菌 — 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可作为抗生素辅剂,恢复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进一步的组学研究中,他们发现银离子在金黄葡萄球菌体内拥有独有的38个靶点蛋白,团队其后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定了其中一种重要靶点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受银离子抑制的机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蚂蚁无处不在,而被蚂蚁叮咬后往往会起水泡,你又知道背后的分子机制吗?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部邹国昌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国际专家团队合作,发现从蚂蚁毒液中分离出的新型小肽,可以通过伪过敏受体MRGPRX2启动免疫途径。研究结果有助开发抑制一些过敏反应的新拮抗剂,和针对炎症和免疫疾病的新药物。 研究与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The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anté et de la recherche médicale;INSERM)的 Jerome LEPRINCE 博士,以及 Institut National Universitaire Champollion 的 Michel TREILHOU教授合作进行。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作为「骨关节炎遗传学」(Genetics of Osteoarthritis; GO)联盟的成员,透过一项全球迄今最大规模、超过80万人参与的骨关节炎研究,确立了调控椎间盘发育的SOX5和CHST3基因变异与脊椎关节炎的关系。研究结果现已于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CELL)发表。 骨关节炎亦即关节退化,能影响包括膝部、髋部、手部和脊椎等多个关节,是造成年长人士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由于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未明,现时尚无法治疗骨关节炎。 因此,确定骨关节炎的风险因素,对于研发崭新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数据源:香港大学
2022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及妇产科学系临床研究团队发现,利用准妈妈怀孕16-24周期间获得的羊水细胞作为新型样本,用于产前诊断中的 RNA 测序,将有助更多家庭诊断出未确诊的罕见病,从而进行更精准的临床医疗管理。这是文献中第一个证明羊水细胞 RNA 测序潜在临床效用的概念验证研究。相关突破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npj基因组医学》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全新的鼻咽癌亚型及在肿瘤微环境中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高度相关的免疫抑制现象。这些发现为传统的鼻咽癌发病模型提出新的观点,并揭示EB病毒阳性鼻咽癌细胞特有的讯号传送,有潜质作为治疗的靶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 《eBioMedicine》。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爱滋病研究所、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及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一项综合研究,发现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 亚型,命名为Δ42PD-1,在肝细胞癌(HCC)病人体内具有抑制杀伤性T细胞(killer T cells)[1]的关键作用。此项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研究,阐明了Δ42PD-1可以导致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丧失,并揭示了靶向PD-1免疫检查点疗法(ICB)不足的分子机制。此外,团队在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发现,针对Δ42PD-1的抗体药物便能抑制肝细胞癌的发展,与PD-1通路无关。该研究现已于顶级学术期刊《肠病学》上发表。
[1] Philip M, Schietinger A. CD8(+) T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dysfunction in cancer. Nat Rev Immunol 2022;22:209-23.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中医药学院联同艾滋病研究所、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发现天然中药鸡血藤的提取物(SSP)对SARS-CoV-1及SARS-CoV-2、流感和HIV-1等病毒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SSP可广泛抑制SARS-CoV-2病毒变异株。由于SSP可在低成本及质量控制下提取,同时动物研究中没有发现毒性,有潜质开发成为预防SARS-CoV-2病毒的药物。研究结果已刊登于《Phytotherapy Research》。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牙髓是维护牙齿健康的重要活组织,蛀牙或牙齿受损都有机会让牙髓活组织暴露受细菌感染,若感染情况严重,目前的治疗方法只有把坏死的牙髓组织清除,再用树脂或黏着剂等人造物料填塞清空的牙根管,受损严重的牙齿甚至要拔除。牙齿没有了牙髓活组织的滋养,日久会脆化碎裂,牙齿也有机会再受感染,最终都可能要把牙齿拔除。 香港大学(港大)牙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一种让牙髓组织再生的方法,利用低氧环境激发用作移植的牙髓干细胞的保护性反应 - 氧化应激反应,用以增强干细胞移植到牙根管后的适应能力,重新生长成活组织令牙齿回复健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研究人员发现冠状病毒如SARS-CoV-2,SARS-CoV-1和MERS-CoV等,皆可利用宿主细胞蛋白酶「半胱天冬酶-6(caspase-6)」进行更有效的复制,并阐释其相关原理。研究结果经同行评审,已于《自然》杂志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在角膜表面进行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可减轻动物模型中的抑郁症状,并改善其认知功能。是次研究结果已于国际科学期刊《Brain Stimulation》和《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了更有效的 CRISPR-Cas9 变体,可应用于基因治疗。是项研究将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应用于大型蛋白质筛选,从有限的蛋白变体实验数据,拓展出更庞大的虚拟数据作分析,令变体数据可大增至原有的20倍,大大加快筛选的速度。研究团队将此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改良多个Cas9蛋白,并设计出具有增强基因编辑效率的新金黄葡萄球菌Cas9(SaCas9)的变体。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病理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肝癌细胞的一种新的代谢途径。团队发现,肝癌细胞利用一种名为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的细胞内吞过程,即透过吞噬细胞外蛋白质作为燃料,以支持肝细胞癌(HCC)在缺氧条件下无限生长。是项发现显示,针对巨胞饮作用或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 HCC 的新方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源自γδ-T细胞的外泌体(Exosomes)协同放射治疗,可克服鼻咽癌干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抵抗力,并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鼻咽癌微环境中保留其杀伤肿瘤和促进T细胞活性的作用,从而控制鼻咽癌病情。是项发现为鼻咽癌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癌症免疫治疗》(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小组发现,癌细胞能利用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之间一种新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卵巢癌的腹膜转移。这些研究结果为卵巢癌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已于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数据源:香港大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俗称脂肪肝,是一种在肥胖人士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肝脏累积过多脂肪会引致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肝癌等严重疾病。近日,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志斌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肝脏蛋白可避免过多脂肪囤积以减低染病风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俗称脂肪肝,是一种在肥胖人士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肝脏累积过多脂肪会引致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肝癌等严重疾病。近日,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志斌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肝脏蛋白可避免过多脂肪囤积以减低染病风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源自金黄葡萄球菌的Cas9(SaCas9)核酸酶的新型蛋白变体,命名为 KKH-SaCas9-SAV1 和 SAV2。 相对于原型的SaCas9,Sav1和SAV2的目标准确度大大提升,能仅针对致病的等位基因进行编辑而不影响健康的等位基因; 并可将SaCas9常见的脱靶效应减少超过95%,同时保持高度编辑能力。 这项研究为因单碱基突变而引起的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了新型结直肠癌(大肠癌)光控疗法。 该疗法将花青染料与抗癌药物苯丁酸氮芥前药混合,制成注射用光响应纳米制剂。 经静脉注射纳米药物,可聚集于结直肠癌组织,再经外部光照后,释放药物以杀死癌细胞。 纳米药物的聚集和释放过程可以通过成像技术原位监测。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Olanzapine)是另一种可于急症室使用,兼具成本效益的镇定药选择。 与现时急症室常用的氟哌啶醇(Haloperidol)相比,奥氮平不但具相近的成本效益,而且有着较温和的心血管疾病特征,亦较少引发锥体外症副作用(运动障碍)。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爱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学系及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最新研究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Omicron后的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mRNA疫苗接种者在感染Omicron前,其由疫苗所诱导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反应状态处于低水平,而被Omicron变种病毒突破感染后,mRNA疫苗接种者能快速地产生广谱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反应,并且只出现轻微临床症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体基因中脱氧核糖核酸(DNA)错配修复机制(Mismatch Repair, MMR)前所未知的功能,对维持完整的基因组非常重要。 出生时患上DNA错配修复缺陷(广称林奇综合症)的人在成年初期患上癌症的机率很高; 研究结果显示了MMR在保护我们免于患上癌症方面十分重要。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研究团队与本港及内地学者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肝癌患者体内循环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前所未知的重要作用。 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发现为深入研究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及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鼻腔感染的疫苗方案。 研究表明,PD1-受体结合域核酸疫苗(PD1-RBD-DNA)初次免疫,再联合以减活流感病毒为载体的喷鼻式疫苗(LAIV-HK68-RBD)加强免疫的方案,在两种动物模型中均能产生最高滴度的呼吸道广谱中和抗体和肺常驻杀伤性T 细胞,有效阻止新冠病毒感染鼻腔。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叶志成范港喜基金教授(生物无机化学)孙红哲,以及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助理教授袁硕峰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基于胶体枸橼酸铋(CBS)和乙酰半胱氨酸(NAC)的组合药物CBS+3NAC,实现了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显著抑制在动物感染模型中的新冠病毒复制和繁殖,缓解病毒性肺部炎症的治疗效果。 乙酰半胱氨酸的引入,使具有抗病毒活性但在胃酸环境下易沉淀的铋剂在胃部得以相对稳定地存在,促进了铋剂的口服吸收,进而增强其抗病毒效力。 同时,此种口服新冠药物组合具有多靶点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针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以及其它相关的冠状病毒。 该发现有望推动无机金属药物领域和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23
细胞和生物组织在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等过程中都会经历显著的不可逆变形。由香港大学(港大)机械工程系林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项突破性研究中揭示了塑性应变是如何在单一细胞中产生,然后在组织内传播。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 「A Mechanism-Based Theory of Cellular and Tissue Plasticity」。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全球使用处方镇静催眠药物有上升趋势,在已发展国家及地区(如香港)尤为普遍。 1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药物安全及应用研究中心(CSMPR)的团队根据来自11个国家及地区、超过600万人的数据,进行一项有关使用特定镇静催眠药物与骨折风险的研究,结果发现使用特定镇静催眠药物会令骨折风险增加30-40%,显示两者存在中度关联。研究反映在处方镇静催眠药物予病人(尤其是高危患者)时作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已刊登于《睡眠医学评论(Sleep Medicine Reviews) 》。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研究团队合作,成功研发新型光活化联合疗法,用于治疗老年黄斑病变。此新疗法通过静脉注射纳米制剂,并向患者眼睛进行光照,以激活抗血管增生和光动力联合疗法,为治疗黄斑病变和其他由异常血管增生所引致的眼疾提供新的微创治疗方案。研究成果现已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并已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出国际申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李学臣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研发的抗生素新药- 咔喏霉素Kynomycin,刚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作临床试验。
咔喏霉素是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环脂肽类1类化学新药,主要针对细菌导致的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cSSTI)。新型抗生素经过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审批通过后可生产上市。新药的专利已由港大技术转移处(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经港大之全资子公司港大科桥有限公司授权于一所内地药业公司。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经常导致急诊就诊和住院。随着临床耐多药菌株不断出现,细菌病原体开始产生耐药性,治疗选择越来越有限。李教授团队以提高环脂肽类抗菌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研究目标,为临床药物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研究证实一项创新技术可有效为冠心病患者辨析有否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俗称「通波仔」)。研究结果已在学术期刊《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抗生素的发展是一场与耐药性演变追逐的永恒竞赛。科学家不懈地采用各种方法对付这些超级细菌,然而仍然是面对同一的挑战。可幸的是,超级细菌跟一般细菌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 — 它们必须以吸收铁质维持生命。铁对于细菌来说就像是它们的食物 — 无论是进行DNA复制、供应基本营养物质或发挥其他重要功能,都须要利用铁质来达成。有见及此,港大化学系孙红哲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双重特洛伊木马」的策略,将一种金属类药物与一种结构与铁质相似的抗生素「铁霉素」共同运用,在「乔装」成铁质后通过细菌摄取铁质的途径,将抗生素「偷运」到细菌细胞之中。此策略已经成功运用在活体小鼠模型中,不仅增强了铁霉素的效力,还延长了其药效,为对抗超级病菌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曙光。这项研究结果已经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及麻醉学系组成研究团队,评估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合并静脉及关节局部皮质类固醇注射(IVSPAS),能否进一步改善患者接受手术后痛楚,从而为术后疼痛控制提供新见解。研究结果现已发表于期刊《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病理学系任蕙苹教授带领的团队近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循环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EVs)细胞信号通路导致肝癌肿瘤转移。此项发现有望为肝癌带来新的治疗策略,研究结果已刊登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城大)的联合研究团队,培育出甚具愈合能力的人类神经干细胞(human neural stem cells, hNSCs),有望为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治疗带来新机会。研究结果现已发表于综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与香港养和医院(养和医院)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部共同领导的分子肿瘤研讨会 (Multidisciplinary Molecular Tumour Board, MTB),最近发表研究成果,开创精准肿瘤医学研究先河。MTB为晚期癌症病人制定一套有系统的个人化精准治疗策略,并建议适当的医疗选择,在现时急速发展的肿瘤学治疗领域中,以MTB作为解决方案是迫切需要的。研究结果已在世界主要的肿瘤学研究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杨伟国教授的团队设计出新型微针贴片,为皮肤感染提供了一种高效而非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贴片采用由超声波触发的锌基金属有机框架 (MOF) 抗菌纳米粒子,通过微针贴片方式治疗被细菌感染的皮肤组织,同时促进皮肤组织修复。新型微针的直径约为50微米,与头发直径相约。相关研究成果已刊登于《Science Advances》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梁伟强教授与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过去40年来全球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持续下降,全面更新了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有关内容已刊登于《刺针肠胃病学与肝脏病学》。梁教授团队另一项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抗生素和酸抑制组合疗法的研究更发现,使用抗生素会影响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及改变肠道中存在的病毒群落,研究结果已于《自然通讯》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周婕博士与袁国勇教授团队,联同类器官先驱、荷兰 Hubrecht Institute 的Hans Clevers教授及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利用人呼吸道类器官模型,评估Omicron BA.5及其他变异株在人体呼吸道细胞中感染和复制能力。研究结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之间还存在连接的部分会导致染色体未能正确分离,这种连接会形成「染色质桥」。染色质桥有可能干扰细胞正常分裂,导致免疫系统失调,甚至促进癌细胞的形成。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陈英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揭示了一种名为ANKLE1的酶的独有功能。 ANKLE1能通过切割这些染色质桥阻止遗传物质的断裂,从而避免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细胞。理解染色质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被切割的机制,对发展能防治癌症和自身免疫等疾病的医疗策略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目前已经在科学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孙红哲教授团队最近于降血糖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并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成果。团队的研究确认,营养补充剂铬元素(III)可以通过抑制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 (ATP synthase) 的活性,调节细胞能量稳态,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改善由高糖引起的线粒体形变,并提高二型糖尿病小鼠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为了找到铬(III)蛋白标靶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型的萤光探针,实现铬(III)蛋白组在细胞内的高分辨时空示踪及鉴定。实验进一步揭示铬(III)取代 ATP synthase活性中心的镁离子,从而降低其活性,改善葡萄糖代谢的机制。这一研究结果为降血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杨伟国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非入侵性及非抗生素类的抗菌技术,可有效消除骨组织中耐药性的金黄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的感染。这款革新的抗菌纳米片,在超声波诱导下能产生大量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随着中性粒细胞膜 (neutrophil membrane, NM) 的吞噬作用,纳米片能够主动捕捉并有效地消除藏深层骨组织中的MRSA细菌超过99.72% ± 0.03%。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先进材料》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不当的细胞分裂有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维持细胞分裂稳定的机制。最近,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陈英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在细胞分裂时维持DNA分离稳定的新机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有望为开发抗癌药物带来新思路。该研究主要探讨两种蛋白质RIF1和蛋白磷酸酶1(PP1)在解离DNA超细纤维桥中的作用。这些DNA桥是在有丝分裂期间连接姐妹染色单体的DNA分子,需要在分裂结束前完全解离;假如未能解离或解离不完全,最终会导致DNA桥断裂并对子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从而导致癌细胞的形成。研究结果已于科学期刊《细胞报导(Cell Reports)》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研究团队在一系列回顾研究中发现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i) 有降低对患上肾脏和呼吸系统疾病风险的能力,当中包括末期肾病、阻塞性气道疾病及肺炎。是项研究提供了新的真实世界证据 (real-world evidence),显示SGLT2i 有可能为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降血糖以外的额外保护,并有可能比上一代降血糖药物 ——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DPP4i) 更好。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及 《JAMA Network Open》。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会加速感染SARS-CoV-2 及Omicron变异株的新型宿主蛋白酶,为对应新冠大流行提供了新方向。除了新型宿主蛋白酶,研究团队发现细胞膜上的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MMP)及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作为入侵细胞的中介,亦能引导SARS-CoV-2入侵,同时提升应对Omicron BA.1的效率。此发现以抑制MMP来有效对应Omicron BA. 1及其变种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研究策略。研究成果现已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动物在感到口渴时会本能地补充水份,从而将体液渗透压和血浆容量恢复到正常的水准。口渴的感觉原是受到「穹窿下器 (Subfornical Organ, SFO)」的直接影响。穹窿下器是一个位于前脑的组织,负责整合「回圈信号(circulating signals)」,当中包括渗透压和血钠水准等,可适时发出口渴的信号;与此同时,一种胃肠道激素胰泌素 (Secretin, SCT)负责调节津液在体内平衡的重要因素。看似简单的喝水行为,却是由中枢神经系统里复杂的神经机制所控制。然而,我们对于胰泌素信号的传达过程向来都不太清楚。
最近,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与暨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采用了一种「特定投射基因删除(Projection-specific gene deletion)」方法,首次揭示了胰泌素受体 (Secretin Receptor, SCTR) 在调节饮水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但加深了科学界对胰泌素功能的了解,亦对肠-脑轴在体液调控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为改善水盐失衡症状(即疲劳、头痛、心律失常、恶心和呕吐等)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卫大数据深析实验室(D24H)和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C2i)成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与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合作,首次估算新冠疫苗于现实世界针对 Omicron 变异病毒株感染的有效性。通过对 5,310 名捐血者和志愿者进行的血清学普查,研究人员估计三剂复必泰或科兴疫苗在接种疫苗后短期内预防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分别为 48% 及 30%。第四剂的有效性比第三针更强。由于防止病毒感染也能防止其传播,此项研究也是首批证明疫苗可防止 Omicron 传播的研究之一。然而,在接种后 100 天,疫苗针对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将迅速减弱。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期间,本港人口逾45%已受到 Omicron 变异病毒株感染。研究结果现已发表于《自然医学》期刊 。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领导,与全球33位国际顶级专家合作,以调研方法研究在新冠疫情导致资源及人手严重紧绌的情况下,能否利用血浆EB 病毒 DNA(EBV DNA)来替代常规鼻咽癌的标准检测方法。若日后发生严重灾害时,这些国际建议可作为鼻咽癌治疗的重要指南。有关共识内容已在世界主要的肿瘤学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肿瘤抑制基因 AKTIP缺失后会促进管腔型乳癌的生长,并增加癌细胞对荷尔蒙治疗的耐药性。研究结果现已发表在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能消灭癌细胞的CD8+ T细胞会被一种称为I型干扰素抑制,导致免疫治疗对付肿瘤失效。是次发现为研究改善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及临床肿瘤学系团队发表崭新的中期肝癌「先缩后除」综合治疗方案。此治疗方案乃全球首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能透过手术切除的中期肝癌,通过这综合治疗方案,能令接近五成肝癌病人达至肿瘤「先缩后除」(下称「START-FIT」)的根治效果。此突破发现已刊登于《刺针肠胃病学及肝脏病学》(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爱滋病研究所、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及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及时接种第三剂科兴或复必泰疫苗,能显著降低突破感染率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诱导激活病毒特定的记忆 B 细胞[1]及可对Omicron 交叉反应的T 细胞。另外,已接种三剂新冠疫苗人士如及时接种二价疫苗,能增强针对 BA.2.12.1 及 BA.4/5 变异病毒株的中和抗体效力。该研究现已于《刺针》出版的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 Pacific杂志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24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因甲型流感病毒入住深切治疗部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明显高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研究揭示这两种呼吸道病毒对肾脏健康影响的重大差异,有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电子临床医学》。
该研究对全港性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新冠患者相比,感染流感病毒的危重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高49%,发生第三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高43%,而需要急性透析治疗的比例也增加48%。
领导这项研究的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逸轩医生表示:「这些研究结果与过去的研究形成鲜明对比。以往的研究一直认为新冠危重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较高,对肾功能的损害亦更严重。这项研究对持续进化的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对肾脏健康的影响提供新观点。」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跨学科研究团队最近开发的创新人工智能(AI)软件系统,能将普通手机转变为医疗级听诊器,用家无需使用专业设备,只需利用手机便可随时检测自己的心音,在发现心脏疾病症状时可立即求医。软件系统的专利AI技术能准绳检测心瓣疾病,准确度估算高达81%,诊断结果媲美医生用听诊器的水平。该发明有助推动潜在心瓣疾病的早期检测,推进个人化精准健康管理,为心脏健康筛检、遥距诊症和病情监测提供有效的平台。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由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陈英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就癌细胞如何对一类名为PARP抑制剂的癌症药物产生抗药性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揭示了一种名为FANCM的蛋白质如何促使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产生抗药性反应,导致癌症治疗失效。
PARP抑制剂对某些类型的癌症,尤其是那些在同源重组基因上发生突变的癌症(如BRCA1和BRCA2)具有显著的疗效。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上市的PARP抑制剂分别有四种:奥拉帕尼、尼拉帕尼、鲁卡帕尼和他拉佐帕尼,它们分别在治疗某些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功。然而,尽管这些药物效果超卓,仍未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癌细胞最终仍会对其产生抗药性而减低治疗效果。
我们的研究团队致力找出造成PARP抑制剂抗药性的原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名为FANCM的蛋白质在维护癌细胞的DNA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导致抗药反应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针对香港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发现对一线药物甲氨蝶呤反应欠佳的患者,使用生物相类似抗风湿药比常规药物来氟米特更具成本效益。而推广采用生物相类似药有助香港医疗系统更有效分配资源,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以建立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医疗服务模式。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期刊《JAMA Network Open》。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与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生物制剂相比,多肽药物因其独特的生化特性,正逐渐成为更切合医疗需求的中分子治疗药物。相比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能更精确地针对复杂的生物过程,亦通常比大分子生物药物更加简单且成本效益更高。自1923年胰岛素问世以来,已有超过100种多肽药物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患及肥胖症。然而,多肽药物往往容易被体内的酶降解,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对多肽药物上的氨基酸进行化学修饰而改造结构,不仅可以调节药物与其靶点的相互作用,还能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性质,是开发改良多肽新药的重要方向。然而,多肽是功能密集的分子,对其进行化学改造需要高度的选择性,包括化学、区域和立体等不同方面的选择性。此外,天然多肽含有各种可能干扰化学反应的特性,且对氧化还原反应十分敏感,令化学改造更加复杂。如天然多肽没有侧链保护基团,其溶解性会很差,令多肽定点修饰变成一项艰巨任务。
最近,由香港大学(港大)化学系李学臣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突破性开发了一种操作简单且高效的色氨酸残基定点后修饰方法,可用于天然多肽的结构修饰及多样化改造。这种方法容许药物在开发的后期阶段,较容易地修饰肽分子的特定部位,增加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这种后期多样化技术,让研究者即便在建立了核心结构之后,仍能微调肽分子。研究结果最近于学术期刊《科学前沿(Science Advances)》中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领导的跨院校研究团队以常见的食物添加剂肉桂醛作为抗炎剂,成功研发新型肉桂醛前药纳米粒子,可精准传送药物至体内发炎部位,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炎症性疾病提供一个全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该创新技术于早前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金奖」。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医疗保健材料》发表,并提交专利申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中医药学院研究团队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俗称脂肪肝)患者的肝脏会过量分泌一种肝脏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或会加快乳腺癌肿瘤生长。这项发现为中医「乳病从肝」的理论提供现代科学证据,助中医药治疗机理。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科学杂志《细胞死亡与疾病》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仿生肝立方:肝癌和肝病的全面精准诊疗平台」(简称「肝立方」),透过三维生物打印仿制病患肝脏,能助快速评估各种传统药物和新兴疗法的功效和副作用,帮助医生作出精准诊疗决策。该创新技术早前参展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并勇夺「发明金奖」及「中国发明协会」特别大奖。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病理学系冼振锋医生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全港后天血友(AHA)病患者的特征,并识别出影响病情的预后因素,有助治疗后天血友病人,从而改善这类罕见并致命血液疾病患者的存活率。
研究结果显示,香港每年录得的后天血友病患者人数是西方人的两倍。本地较年长的AHA患者亦面对更高的死亡率,主要是由于免疫抑制治疗引致的严重感染。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李祥教授、生物科学学院郑超固教授,以及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鲍秀丛博士所率领的合作研究团队,最近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化学生物学方法MACSPI( Methionine Analog-based Cell-Specific Proteomics and Interactomics),利用一种名为「photo-ANA」的双功能氨基酸探针来标记来自特定细胞的蛋白质,并研究这些蛋白质在特定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其间,团队发现了许多新的组织特异性蛋白质以及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我们了解细胞是如何在生物体中工作,并解析器官发育和疾病发病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刚于学术期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中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玛丽医院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于发病六小时后接受血管介入动脉取栓手术(取栓手术)治疗仍然有效。这项为期逾五年的研究发现,当中超过三成患者更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缺血性中风是香港和全球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需要迅速和及时的治疗以减少对患者的影响。
来自港大医学院和玛丽医院的脑内科、放射科联同神经外科医生合作,自2018年以来提供全港首个24小时取栓手术治疗中风,研究团队亦一直密切监测有关的治疗成效。研究期间合共400多名患者接受相关治疗,其中13%的患者在发病超过六小时后进行手术。研究突显了持续研究的重要性,有助推进中风治疗,改善治疗效果,长远能减轻中风对社会的经济负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和工具。该团队研发出一种创新方法,可以将血液和皮肤细胞转化为脑神经干细胞,克服当前干细胞诱导技术的局限性,同时为研究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如阿兹海默症、柏金逊症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症)开辟新的可能。
港大医学院伙同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和剑桥大学,共同开创一个新型干细胞平台,以帮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研究团队从患者身上提取血液样本,将血液细胞重新改造为扩展潜能干细胞(EPSCs),以建立个人化疾病模型,用于测试不同疗法,以确定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治疗方案,以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团队的干细胞平台展示个人化基因治疗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潜力,同时在香港成功鉴定和重新运用原本用于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用于治疗STAT1-GoF患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系主任黄志基教授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透过一项长达20年的纵向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证据,厘清了母亲妊娠糖尿病对其子女日后患上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DHD)潜在影响的长期争议。该研究分析了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纽西兰、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超过360万对母婴的医疗数据,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不会直接导致儿童的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 ADHD),其突破性研究结果刚于今天(4月8日)在《自然医学》期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及工程学院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创新的筛选平台,可快速评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相较传统方法,这种新方法速度提升多达39倍。此外,研究人员专注了解病毒变异如何影响合胞体形成,即受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的过程,这有助识别可能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风险的新兴病毒变异株。该团队还确定了两种已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可以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并已申请专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合作,利用干细胞生成人类免疫细胞,用于癌症免疫疗法。这个突破性方法可复制人体生成免疫细胞的自然过程,有望提升癌症靶向疗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种单株抗体6H2,可以靶向一种有害蛋白质进行中和;而团队已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结果证实6H2抗体能够有效减轻该蛋白质加剧缺血性中风所引起的损伤,为受影响的中风患者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这一突破性研究由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合力完成 。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和工具。该团队研发出一种创新方法,可以将血液和皮肤细胞转化为脑神经干细胞,克服当前干细胞诱导技术的局限性,同时为研究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如阿兹海默症、柏金逊症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症)开辟新的可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 (港大) 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邹国昌教授、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杨伟国教授、牙医学院乔威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最近在了解小鼠能量代谢和骨稳态如何调节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望为肥胖和骨质疏松症带来新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从γδ-T细胞中提取的外泌体不仅具有直接的抗肿瘤效果,在开发为肿瘤疫苗时亦能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郑超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与传统治疗相比,通过调节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柏金逊症和阿兹海默症等神经退化性疾病。研究人员从动物模型中发现,短链脂肪酸丙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号传递,显著减少柏金逊症的神经退化。这种方法可以逆转与柏金逊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同时增强肠道内的能量产生,有助于保护神经元健康,而毋须直接干预蛋白质聚集体。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研究,揭示已接种PD -1增强型DNA疫苗的恒河猴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及再次加强接种后,能够诱导持续性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免疫反应,长达六年没有艾滋病病征,并且在没有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俗称「鸡尾酒疗法」,用于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复制)的情况下成功抑制病毒。研究同时发现实验猴体内的T细胞免疫反应能有效针对病毒作出多功能和广泛效应长达六年。这些发现证实PD-1增强型DNA疫苗策略有望成为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第三代DNA疫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钟培言教授和生物医学学院宋又强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高波博士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近日取得全球性突破,成功识别青少年原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主要成因。AIS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影响全球数以百万青少年。团队发现SLC6A9基因变异,令突触神经传送及中枢模式发生器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失调,导致脊柱侧弯。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梁如鸿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确定PLK4可作为一个全新的标靶疗法,治疗TP53 基因突变引致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AML是一种致命疾病,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结果可能为AML亚型的临床试验机制奠定基础,从而改善治疗效果。玛丽医院将会是全球其中一个临床试验地点,测试PLK4抑制剂对AML的成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24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因甲型流感病毒入住深切治疗部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明显高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研究揭示这两种呼吸道病毒对肾脏健康影响的重大差异,有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电子临床医学》。
该研究对全港性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新冠患者相比,感染流感病毒的危重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高49%,发生第三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高43%,而需要急性透析治疗的比例也增加48%。
领导这项研究的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逸轩医生表示:「这些研究结果与过去的研究形成鲜明对比。以往的研究一直认为新冠危重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较高,对肾功能的损害亦更严重。这项研究对持续进化的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对肾脏健康的影响提供新观点。」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跨学科研究团队最近开发的创新人工智能(AI)软件系统,能将普通手机转变为医疗级听诊器,用家无需使用专业设备,只需利用手机便可随时检测自己的心音,在发现心脏疾病症状时可立即求医。软件系统的专利AI技术能准绳检测心瓣疾病,准确度估算高达81%,诊断结果媲美医生用听诊器的水平。该发明有助推动潜在心瓣疾病的早期检测,推进个人化精准健康管理,为心脏健康筛检、遥距诊症和病情监测提供有效的平台。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由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陈英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就癌细胞如何对一类名为PARP抑制剂的癌症药物产生抗药性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揭示了一种名为FANCM的蛋白质如何促使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产生抗药性反应,导致癌症治疗失效。
PARP抑制剂对某些类型的癌症,尤其是那些在同源重组基因上发生突变的癌症(如BRCA1和BRCA2)具有显著的疗效。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上市的PARP抑制剂分别有四种:奥拉帕尼、尼拉帕尼、鲁卡帕尼和他拉佐帕尼,它们分别在治疗某些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功。然而,尽管这些药物效果超卓,仍未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癌细胞最终仍会对其产生抗药性而减低治疗效果。
我们的研究团队致力找出造成PARP抑制剂抗药性的原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名为FANCM的蛋白质在维护癌细胞的DNA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导致抗药反应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针对香港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发现对一线药物甲氨蝶呤反应欠佳的患者,使用生物相类似抗风湿药比常规药物来氟米特更具成本效益。而推广采用生物相类似药有助香港医疗系统更有效分配资源,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以建立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医疗服务模式。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期刊《JAMA Network Open》。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与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生物制剂相比,多肽药物因其独特的生化特性,正逐渐成为更切合医疗需求的中分子治疗药物。相比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能更精确地针对复杂的生物过程,亦通常比大分子生物药物更加简单且成本效益更高。自1923年胰岛素问世以来,已有超过100种多肽药物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患及肥胖症。然而,多肽药物往往容易被体内的酶降解,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对多肽药物上的氨基酸进行化学修饰而改造结构,不仅可以调节药物与其靶点的相互作用,还能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性质,是开发改良多肽新药的重要方向。然而,多肽是功能密集的分子,对其进行化学改造需要高度的选择性,包括化学、区域和立体等不同方面的选择性。此外,天然多肽含有各种可能干扰化学反应的特性,且对氧化还原反应十分敏感,令化学改造更加复杂。如天然多肽没有侧链保护基团,其溶解性会很差,令多肽定点修饰变成一项艰巨任务。
最近,由香港大学(港大)化学系李学臣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突破性开发了一种操作简单且高效的色氨酸残基定点后修饰方法,可用于天然多肽的结构修饰及多样化改造。这种方法容许药物在开发的后期阶段,较容易地修饰肽分子的特定部位,增加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这种后期多样化技术,让研究者即便在建立了核心结构之后,仍能微调肽分子。研究结果最近于学术期刊《科学前沿(Science Advances)》中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领导的跨院校研究团队以常见的食物添加剂肉桂醛作为抗炎剂,成功研发新型肉桂醛前药纳米粒子,可精准传送药物至体内发炎部位,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炎症性疾病提供一个全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该创新技术于早前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金奖」。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医疗保健材料》发表,并提交专利申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中医药学院研究团队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俗称脂肪肝)患者的肝脏会过量分泌一种肝脏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或会加快乳腺癌肿瘤生长。这项发现为中医「乳病从肝」的理论提供现代科学证据,助中医药治疗机理。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科学杂志《细胞死亡与疾病》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仿生肝立方:肝癌和肝病的全面精准诊疗平台」(简称「肝立方」),透过三维生物打印仿制病患肝脏,能助快速评估各种传统药物和新兴疗法的功效和副作用,帮助医生作出精准诊疗决策。该创新技术早前参展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并勇夺「发明金奖」及「中国发明协会」特别大奖。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病理学系冼振锋医生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全港后天血友(AHA)病患者的特征,并识别出影响病情的预后因素,有助治疗后天血友病人,从而改善这类罕见并致命血液疾病患者的存活率。
研究结果显示,香港每年录得的后天血友病患者人数是西方人的两倍。本地较年长的AHA患者亦面对更高的死亡率,主要是由于免疫抑制治疗引致的严重感染。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李祥教授、生物科学学院郑超固教授,以及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鲍秀丛博士所率领的合作研究团队,最近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化学生物学方法MACSPI( Methionine Analog-based Cell-Specific Proteomics and Interactomics),利用一种名为「photo-ANA」的双功能氨基酸探针来标记来自特定细胞的蛋白质,并研究这些蛋白质在特定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其间,团队发现了许多新的组织特异性蛋白质以及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我们了解细胞是如何在生物体中工作,并解析器官发育和疾病发病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刚于学术期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中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玛丽医院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于发病六小时后接受血管介入动脉取栓手术(取栓手术)治疗仍然有效。这项为期逾五年的研究发现,当中超过三成患者更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缺血性中风是香港和全球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需要迅速和及时的治疗以减少对患者的影响。
来自港大医学院和玛丽医院的脑内科、放射科联同神经外科医生合作,自2018年以来提供全港首个24小时取栓手术治疗中风,研究团队亦一直密切监测有关的治疗成效。研究期间合共400多名患者接受相关治疗,其中13%的患者在发病超过六小时后进行手术。研究突显了持续研究的重要性,有助推进中风治疗,改善治疗效果,长远能减轻中风对社会的经济负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和工具。该团队研发出一种创新方法,可以将血液和皮肤细胞转化为脑神经干细胞,克服当前干细胞诱导技术的局限性,同时为研究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如阿兹海默症、柏金逊症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症)开辟新的可能。
港大医学院伙同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和剑桥大学,共同开创一个新型干细胞平台,以帮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研究团队从患者身上提取血液样本,将血液细胞重新改造为扩展潜能干细胞(EPSCs),以建立个人化疾病模型,用于测试不同疗法,以确定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治疗方案,以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团队的干细胞平台展示个人化基因治疗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潜力,同时在香港成功鉴定和重新运用原本用于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用于治疗STAT1-GoF患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系主任黄志基教授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透过一项长达20年的纵向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证据,厘清了母亲妊娠糖尿病对其子女日后患上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DHD)潜在影响的长期争议。该研究分析了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纽西兰、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超过360万对母婴的医疗数据,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不会直接导致儿童的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 ADHD),其突破性研究结果刚于今天(4月8日)在《自然医学》期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及工程学院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创新的筛选平台,可快速评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相较传统方法,这种新方法速度提升多达39倍。此外,研究人员专注了解病毒变异如何影响合胞体形成,即受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的过程,这有助识别可能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风险的新兴病毒变异株。该团队还确定了两种已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可以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并已申请专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合作,利用干细胞生成人类免疫细胞,用于癌症免疫疗法。这个突破性方法可复制人体生成免疫细胞的自然过程,有望提升癌症靶向疗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种单株抗体6H2,可以靶向一种有害蛋白质进行中和;而团队已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结果证实6H2抗体能够有效减轻该蛋白质加剧缺血性中风所引起的损伤,为受影响的中风患者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这一突破性研究由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合力完成 。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和工具。该团队研发出一种创新方法,可以将血液和皮肤细胞转化为脑神经干细胞,克服当前干细胞诱导技术的局限性,同时为研究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如阿兹海默症、柏金逊症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症)开辟新的可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 (港大) 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邹国昌教授、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杨伟国教授、牙医学院乔威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最近在了解小鼠能量代谢和骨稳态如何调节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望为肥胖和骨质疏松症带来新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从γδ-T细胞中提取的外泌体不仅具有直接的抗肿瘤效果,在开发为肿瘤疫苗时亦能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郑超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与传统治疗相比,通过调节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柏金逊症和阿兹海默症等神经退化性疾病。研究人员从动物模型中发现,短链脂肪酸丙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号传递,显著减少柏金逊症的神经退化。这种方法可以逆转与柏金逊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同时增强肠道内的能量产生,有助于保护神经元健康,而毋须直接干预蛋白质聚集体。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研究,揭示已接种PD -1增强型DNA疫苗的恒河猴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及再次加强接种后,能够诱导持续性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免疫反应,长达六年没有艾滋病病征,并且在没有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俗称「鸡尾酒疗法」,用于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复制)的情况下成功抑制病毒。研究同时发现实验猴体内的T细胞免疫反应能有效针对病毒作出多功能和广泛效应长达六年。这些发现证实PD-1增强型DNA疫苗策略有望成为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第三代DNA疫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钟培言教授和生物医学学院宋又强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高波博士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近日取得全球性突破,成功识别青少年原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主要成因。AIS是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影响全球数以百万青少年。团队发现SLC6A9基因变异,令突触神经传送及中枢模式发生器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失调,导致脊柱侧弯。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梁如鸿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确定PLK4可作为一个全新的标靶疗法,治疗TP53 基因突变引致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AML是一种致命疾病,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结果可能为AML亚型的临床试验机制奠定基础,从而改善治疗效果。玛丽医院将会是全球其中一个临床试验地点,测试PLK4抑制剂对AML的成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23
细胞和生物组织在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等过程中都会经历显著的不可逆变形。由香港大学(港大)机械工程系林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项突破性研究中揭示了塑性应变是如何在单一细胞中产生,然后在组织内传播。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 「A Mechanism-Based Theory of Cellular and Tissue Plasticity」。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全球使用处方镇静催眠药物有上升趋势,在已发展国家及地区(如香港)尤为普遍。 1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药物安全及应用研究中心(CSMPR)的团队根据来自11个国家及地区、超过600万人的数据,进行一项有关使用特定镇静催眠药物与骨折风险的研究,结果发现使用特定镇静催眠药物会令骨折风险增加30-40%,显示两者存在中度关联。研究反映在处方镇静催眠药物予病人(尤其是高危患者)时作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已刊登于《睡眠医学评论(Sleep Medicine Reviews) 》。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研究团队合作,成功研发新型光活化联合疗法,用于治疗老年黄斑病变。此新疗法通过静脉注射纳米制剂,并向患者眼睛进行光照,以激活抗血管增生和光动力联合疗法,为治疗黄斑病变和其他由异常血管增生所引致的眼疾提供新的微创治疗方案。研究成果现已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并已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出国际申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李学臣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研发的抗生素新药- 咔喏霉素Kynomycin,刚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作临床试验。
咔喏霉素是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环脂肽类1类化学新药,主要针对细菌导致的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cSSTI)。新型抗生素经过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审批通过后可生产上市。新药的专利已由港大技术转移处(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经港大之全资子公司港大科桥有限公司授权于一所内地药业公司。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经常导致急诊就诊和住院。随着临床耐多药菌株不断出现,细菌病原体开始产生耐药性,治疗选择越来越有限。李教授团队以提高环脂肽类抗菌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研究目标,为临床药物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研究证实一项创新技术可有效为冠心病患者辨析有否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俗称「通波仔」)。研究结果已在学术期刊《心血管转化研究杂志》(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抗生素的发展是一场与耐药性演变追逐的永恒竞赛。科学家不懈地采用各种方法对付这些超级细菌,然而仍然是面对同一的挑战。可幸的是,超级细菌跟一般细菌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 — 它们必须以吸收铁质维持生命。铁对于细菌来说就像是它们的食物 — 无论是进行DNA复制、供应基本营养物质或发挥其他重要功能,都须要利用铁质来达成。有见及此,港大化学系孙红哲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双重特洛伊木马」的策略,将一种金属类药物与一种结构与铁质相似的抗生素「铁霉素」共同运用,在「乔装」成铁质后通过细菌摄取铁质的途径,将抗生素「偷运」到细菌细胞之中。此策略已经成功运用在活体小鼠模型中,不仅增强了铁霉素的效力,还延长了其药效,为对抗超级病菌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曙光。这项研究结果已经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及麻醉学系组成研究团队,评估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合并静脉及关节局部皮质类固醇注射(IVSPAS),能否进一步改善患者接受手术后痛楚,从而为术后疼痛控制提供新见解。研究结果现已发表于期刊《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病理学系任蕙苹教授带领的团队近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循环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EVs)细胞信号通路导致肝癌肿瘤转移。此项发现有望为肝癌带来新的治疗策略,研究结果已刊登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城大)的联合研究团队,培育出甚具愈合能力的人类神经干细胞(human neural stem cells, hNSCs),有望为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治疗带来新机会。研究结果现已发表于综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与香港养和医院(养和医院)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部共同领导的分子肿瘤研讨会 (Multidisciplinary Molecular Tumour Board, MTB),最近发表研究成果,开创精准肿瘤医学研究先河。MTB为晚期癌症病人制定一套有系统的个人化精准治疗策略,并建议适当的医疗选择,在现时急速发展的肿瘤学治疗领域中,以MTB作为解决方案是迫切需要的。研究结果已在世界主要的肿瘤学研究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杨伟国教授的团队设计出新型微针贴片,为皮肤感染提供了一种高效而非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贴片采用由超声波触发的锌基金属有机框架 (MOF) 抗菌纳米粒子,通过微针贴片方式治疗被细菌感染的皮肤组织,同时促进皮肤组织修复。新型微针的直径约为50微米,与头发直径相约。相关研究成果已刊登于《Science Advances》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梁伟强教授与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过去40年来全球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持续下降,全面更新了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有关内容已刊登于《刺针肠胃病学与肝脏病学》。梁教授团队另一项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抗生素和酸抑制组合疗法的研究更发现,使用抗生素会影响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及改变肠道中存在的病毒群落,研究结果已于《自然通讯》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周婕博士与袁国勇教授团队,联同类器官先驱、荷兰 Hubrecht Institute 的Hans Clevers教授及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利用人呼吸道类器官模型,评估Omicron BA.5及其他变异株在人体呼吸道细胞中感染和复制能力。研究结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之间还存在连接的部分会导致染色体未能正确分离,这种连接会形成「染色质桥」。染色质桥有可能干扰细胞正常分裂,导致免疫系统失调,甚至促进癌细胞的形成。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陈英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揭示了一种名为ANKLE1的酶的独有功能。 ANKLE1能通过切割这些染色质桥阻止遗传物质的断裂,从而避免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细胞。理解染色质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被切割的机制,对发展能防治癌症和自身免疫等疾病的医疗策略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目前已经在科学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孙红哲教授团队最近于降血糖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并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成果。团队的研究确认,营养补充剂铬元素(III)可以通过抑制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 (ATP synthase) 的活性,调节细胞能量稳态,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改善由高糖引起的线粒体形变,并提高二型糖尿病小鼠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为了找到铬(III)蛋白标靶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型的萤光探针,实现铬(III)蛋白组在细胞内的高分辨时空示踪及鉴定。实验进一步揭示铬(III)取代 ATP synthase活性中心的镁离子,从而降低其活性,改善葡萄糖代谢的机制。这一研究结果为降血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杨伟国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非入侵性及非抗生素类的抗菌技术,可有效消除骨组织中耐药性的金黄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的感染。这款革新的抗菌纳米片,在超声波诱导下能产生大量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随着中性粒细胞膜 (neutrophil membrane, NM) 的吞噬作用,纳米片能够主动捕捉并有效地消除藏深层骨组织中的MRSA细菌超过99.72% ± 0.03%。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先进材料》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不当的细胞分裂有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维持细胞分裂稳定的机制。最近,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陈英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在细胞分裂时维持DNA分离稳定的新机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有望为开发抗癌药物带来新思路。该研究主要探讨两种蛋白质RIF1和蛋白磷酸酶1(PP1)在解离DNA超细纤维桥中的作用。这些DNA桥是在有丝分裂期间连接姐妹染色单体的DNA分子,需要在分裂结束前完全解离;假如未能解离或解离不完全,最终会导致DNA桥断裂并对子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从而导致癌细胞的形成。研究结果已于科学期刊《细胞报导(Cell Reports)》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研究团队在一系列回顾研究中发现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i) 有降低对患上肾脏和呼吸系统疾病风险的能力,当中包括末期肾病、阻塞性气道疾病及肺炎。是项研究提供了新的真实世界证据 (real-world evidence),显示SGLT2i 有可能为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降血糖以外的额外保护,并有可能比上一代降血糖药物 ——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DPP4i) 更好。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及 《JAMA Network Open》。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会加速感染SARS-CoV-2 及Omicron变异株的新型宿主蛋白酶,为对应新冠大流行提供了新方向。除了新型宿主蛋白酶,研究团队发现细胞膜上的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MMP)及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作为入侵细胞的中介,亦能引导SARS-CoV-2入侵,同时提升应对Omicron BA.1的效率。此发现以抑制MMP来有效对应Omicron BA. 1及其变种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研究策略。研究成果现已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动物在感到口渴时会本能地补充水份,从而将体液渗透压和血浆容量恢复到正常的水准。口渴的感觉原是受到「穹窿下器 (Subfornical Organ, SFO)」的直接影响。穹窿下器是一个位于前脑的组织,负责整合「回圈信号(circulating signals)」,当中包括渗透压和血钠水准等,可适时发出口渴的信号;与此同时,一种胃肠道激素胰泌素 (Secretin, SCT)负责调节津液在体内平衡的重要因素。看似简单的喝水行为,却是由中枢神经系统里复杂的神经机制所控制。然而,我们对于胰泌素信号的传达过程向来都不太清楚。
最近,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与暨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采用了一种「特定投射基因删除(Projection-specific gene deletion)」方法,首次揭示了胰泌素受体 (Secretin Receptor, SCTR) 在调节饮水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但加深了科学界对胰泌素功能的了解,亦对肠-脑轴在体液调控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为改善水盐失衡症状(即疲劳、头痛、心律失常、恶心和呕吐等)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卫大数据深析实验室(D24H)和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C2i)成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与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合作,首次估算新冠疫苗于现实世界针对 Omicron 变异病毒株感染的有效性。通过对 5,310 名捐血者和志愿者进行的血清学普查,研究人员估计三剂复必泰或科兴疫苗在接种疫苗后短期内预防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分别为 48% 及 30%。第四剂的有效性比第三针更强。由于防止病毒感染也能防止其传播,此项研究也是首批证明疫苗可防止 Omicron 传播的研究之一。然而,在接种后 100 天,疫苗针对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将迅速减弱。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期间,本港人口逾45%已受到 Omicron 变异病毒株感染。研究结果现已发表于《自然医学》期刊 。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领导,与全球33位国际顶级专家合作,以调研方法研究在新冠疫情导致资源及人手严重紧绌的情况下,能否利用血浆EB 病毒 DNA(EBV DNA)来替代常规鼻咽癌的标准检测方法。若日后发生严重灾害时,这些国际建议可作为鼻咽癌治疗的重要指南。有关共识内容已在世界主要的肿瘤学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肿瘤抑制基因 AKTIP缺失后会促进管腔型乳癌的生长,并增加癌细胞对荷尔蒙治疗的耐药性。研究结果现已发表在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能消灭癌细胞的CD8+ T细胞会被一种称为I型干扰素抑制,导致免疫治疗对付肿瘤失效。是次发现为研究改善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及临床肿瘤学系团队发表崭新的中期肝癌「先缩后除」综合治疗方案。此治疗方案乃全球首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能透过手术切除的中期肝癌,通过这综合治疗方案,能令接近五成肝癌病人达至肿瘤「先缩后除」(下称「START-FIT」)的根治效果。此突破发现已刊登于《刺针肠胃病学及肝脏病学》(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爱滋病研究所、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及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及时接种第三剂科兴或复必泰疫苗,能显著降低突破感染率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诱导激活病毒特定的记忆 B 细胞[1]及可对Omicron 交叉反应的T 细胞。另外,已接种三剂新冠疫苗人士如及时接种二价疫苗,能增强针对 BA.2.12.1 及 BA.4/5 变异病毒株的中和抗体效力。该研究现已于《刺针》出版的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 Pacific杂志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22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及妇产科学系临床研究团队发现,利用准妈妈怀孕16-24周期间获得的羊水细胞作为新型样本,用于产前诊断中的 RNA 测序,将有助更多家庭诊断出未确诊的罕见病,从而进行更精准的临床医疗管理。这是文献中第一个证明羊水细胞 RNA 测序潜在临床效用的概念验证研究。相关突破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npj基因组医学》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全新的鼻咽癌亚型及在肿瘤微环境中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高度相关的免疫抑制现象。这些发现为传统的鼻咽癌发病模型提出新的观点,并揭示EB病毒阳性鼻咽癌细胞特有的讯号传送,有潜质作为治疗的靶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 《eBioMedicine》。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爱滋病研究所、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及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一项综合研究,发现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 亚型,命名为Δ42PD-1,在肝细胞癌(HCC)病人体内具有抑制杀伤性T细胞(killer T cells)[1]的关键作用。此项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研究,阐明了Δ42PD-1可以导致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丧失,并揭示了靶向PD-1免疫检查点疗法(ICB)不足的分子机制。此外,团队在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发现,针对Δ42PD-1的抗体药物便能抑制肝细胞癌的发展,与PD-1通路无关。该研究现已于顶级学术期刊《肠病学》上发表。
[1] Philip M, Schietinger A. CD8(+) T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dysfunction in cancer. Nat Rev Immunol 2022;22:209-23.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中医药学院联同艾滋病研究所、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发现天然中药鸡血藤的提取物(SSP)对SARS-CoV-1及SARS-CoV-2、流感和HIV-1等病毒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SSP可广泛抑制SARS-CoV-2病毒变异株。由于SSP可在低成本及质量控制下提取,同时动物研究中没有发现毒性,有潜质开发成为预防SARS-CoV-2病毒的药物。研究结果已刊登于《Phytotherapy Research》。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牙髓是维护牙齿健康的重要活组织,蛀牙或牙齿受损都有机会让牙髓活组织暴露受细菌感染,若感染情况严重,目前的治疗方法只有把坏死的牙髓组织清除,再用树脂或黏着剂等人造物料填塞清空的牙根管,受损严重的牙齿甚至要拔除。牙齿没有了牙髓活组织的滋养,日久会脆化碎裂,牙齿也有机会再受感染,最终都可能要把牙齿拔除。 香港大学(港大)牙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一种让牙髓组织再生的方法,利用低氧环境激发用作移植的牙髓干细胞的保护性反应 - 氧化应激反应,用以增强干细胞移植到牙根管后的适应能力,重新生长成活组织令牙齿回复健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研究人员发现冠状病毒如SARS-CoV-2,SARS-CoV-1和MERS-CoV等,皆可利用宿主细胞蛋白酶「半胱天冬酶-6(caspase-6)」进行更有效的复制,并阐释其相关原理。研究结果经同行评审,已于《自然》杂志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在角膜表面进行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可减轻动物模型中的抑郁症状,并改善其认知功能。是次研究结果已于国际科学期刊《Brain Stimulation》和《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了更有效的 CRISPR-Cas9 变体,可应用于基因治疗。是项研究将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应用于大型蛋白质筛选,从有限的蛋白变体实验数据,拓展出更庞大的虚拟数据作分析,令变体数据可大增至原有的20倍,大大加快筛选的速度。研究团队将此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改良多个Cas9蛋白,并设计出具有增强基因编辑效率的新金黄葡萄球菌Cas9(SaCas9)的变体。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病理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肝癌细胞的一种新的代谢途径。团队发现,肝癌细胞利用一种名为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的细胞内吞过程,即透过吞噬细胞外蛋白质作为燃料,以支持肝细胞癌(HCC)在缺氧条件下无限生长。是项发现显示,针对巨胞饮作用或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 HCC 的新方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源自γδ-T细胞的外泌体(Exosomes)协同放射治疗,可克服鼻咽癌干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抵抗力,并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鼻咽癌微环境中保留其杀伤肿瘤和促进T细胞活性的作用,从而控制鼻咽癌病情。是项发现为鼻咽癌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癌症免疫治疗》(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小组发现,癌细胞能利用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之间一种新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卵巢癌的腹膜转移。这些研究结果为卵巢癌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已于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数据源:香港大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俗称脂肪肝,是一种在肥胖人士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肝脏累积过多脂肪会引致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肝癌等严重疾病。近日,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志斌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肝脏蛋白可避免过多脂肪囤积以减低染病风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俗称脂肪肝,是一种在肥胖人士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肝脏累积过多脂肪会引致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肝癌等严重疾病。近日,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志斌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肝脏蛋白可避免过多脂肪囤积以减低染病风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源自金黄葡萄球菌的Cas9(SaCas9)核酸酶的新型蛋白变体,命名为 KKH-SaCas9-SAV1 和 SAV2。 相对于原型的SaCas9,Sav1和SAV2的目标准确度大大提升,能仅针对致病的等位基因进行编辑而不影响健康的等位基因; 并可将SaCas9常见的脱靶效应减少超过95%,同时保持高度编辑能力。 这项研究为因单碱基突变而引起的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了新型结直肠癌(大肠癌)光控疗法。 该疗法将花青染料与抗癌药物苯丁酸氮芥前药混合,制成注射用光响应纳米制剂。 经静脉注射纳米药物,可聚集于结直肠癌组织,再经外部光照后,释放药物以杀死癌细胞。 纳米药物的聚集和释放过程可以通过成像技术原位监测。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Olanzapine)是另一种可于急症室使用,兼具成本效益的镇定药选择。 与现时急症室常用的氟哌啶醇(Haloperidol)相比,奥氮平不但具相近的成本效益,而且有着较温和的心血管疾病特征,亦较少引发锥体外症副作用(运动障碍)。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爱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学系及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最新研究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Omicron后的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mRNA疫苗接种者在感染Omicron前,其由疫苗所诱导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反应状态处于低水平,而被Omicron变种病毒突破感染后,mRNA疫苗接种者能快速地产生广谱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反应,并且只出现轻微临床症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体基因中脱氧核糖核酸(DNA)错配修复机制(Mismatch Repair, MMR)前所未知的功能,对维持完整的基因组非常重要。 出生时患上DNA错配修复缺陷(广称林奇综合症)的人在成年初期患上癌症的机率很高; 研究结果显示了MMR在保护我们免于患上癌症方面十分重要。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研究团队与本港及内地学者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肝癌患者体内循环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前所未知的重要作用。 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发现为深入研究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及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鼻腔感染的疫苗方案。 研究表明,PD1-受体结合域核酸疫苗(PD1-RBD-DNA)初次免疫,再联合以减活流感病毒为载体的喷鼻式疫苗(LAIV-HK68-RBD)加强免疫的方案,在两种动物模型中均能产生最高滴度的呼吸道广谱中和抗体和肺常驻杀伤性T 细胞,有效阻止新冠病毒感染鼻腔。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叶志成范港喜基金教授(生物无机化学)孙红哲,以及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助理教授袁硕峰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基于胶体枸橼酸铋(CBS)和乙酰半胱氨酸(NAC)的组合药物CBS+3NAC,实现了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显著抑制在动物感染模型中的新冠病毒复制和繁殖,缓解病毒性肺部炎症的治疗效果。 乙酰半胱氨酸的引入,使具有抗病毒活性但在胃酸环境下易沉淀的铋剂在胃部得以相对稳定地存在,促进了铋剂的口服吸收,进而增强其抗病毒效力。 同时,此种口服新冠药物组合具有多靶点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针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以及其它相关的冠状病毒。 该发现有望推动无机金属药物领域和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21
不锈钢是公共卫生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物料之一,但其本身并无抗击有害微生物的特性。早前的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常规的不锈钢表面有很强的稳定性,残留在不锈钢表面,在长达三天后仍然具感染性,让病毒有机会在公众场所透过接触传播。 香港大学(港大)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黄明欣教授领导的团队,与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潘烈文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高铜含量不锈钢,能成功杀灭存留于其表面的新冠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以及大肠杆菌,是全球已知首个其自身表面可杀灭新冠病毒的不锈钢。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一项新的肝癌组合治疗方法,将现有一种用于血管扩张的药物艾芬地尔(ifenprodil)转化为新的肝癌治疗药物,与治疗肝癌的一线标靶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使用,为肝癌患者带来新曙光。研究团队运用其开发的CombiGEM-CRISPR v2.0多基因剔除技术平台1将多个潜在的药物标靶基因大量组装,有系统地进行组合剔除,加快从中筛选出有效肝癌治疗的新药物组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周二宣布成功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 SARS-CoV-2 Omicron 病毒变种。分离出来的病毒株将可用于开发和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朝对抗这个被世卫标志为「值得关切的变种」迈进一步。这应是亚洲首个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和培养Omicron 病毒变种株。研究团队正在对该病毒株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与培养,以得到更大量的变种病毒用于后续实验。培养出来的病毒将用于动物模型上评估其传播性、免疫逃逸性和致病性。团队也在积极探讨合作开发和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的各种可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肥胖症日趋普遍,自七十年代起,全球的肥胖人数增加了两倍,至2016年全球的肥胖症数目更达到六亿五千万,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3%。严重肥胖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 临床观察发现,肥胖症患者的肌肉代谢和耐力会随病情恶化而下降。而肥胖症患者肌肉的脂肪代谢速度通常比健康人士缓慢,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线粒体(一种于细胞中负责将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能量的细胞器)功能异常的结果。然而,到底肥胖是如何损害线粒体的功能,却一直未有定论。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志斌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机制,可解释肥胖症如何危害肌肉的代谢功能,为治疗肥胖症提供可行方案。研究结果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Autophagy《自噬》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口腔疾病如蛀牙、牙周病和真菌感染等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每年相关的医疗开支庞大。这些口腔疾病的成因,主要是致病细菌或真菌附着牙齿表面并形成生物膜群落。美国国家卫生院的数据显示,65 - 80%的人类口腔感染是由生物膜导致。香港大学(港大)工程学院和牙医学院合作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纳米钻石对口腔致病生物膜有抑制作用,并有效对抗口腔内浮游的细菌等微生物病原体,具潜力发展为新一代抗菌剂,为缠绕人类已久的口腔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已于学术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刊登,题为「纳米钻石对口腔致病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近日,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李学臣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陈声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合作,在针对致死性鲍氏不动杆菌的疫苗开发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刚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协会 - 核心科学》(ACS Central Science)中发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和香港大学(港大)的联合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了一套「软件机械人系统」,在进行治疗头颈癌的微创手术过程中,系统可配合磁力共振图像导航,经口腔释放激光消融头颈癌肿瘤。来自中大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港大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及港大牙医学院的专家们,共同开发了这套兼具柔顺性及五个活动自由度的崭新微型系统,令在狭窄的口咽环境内进行激光消融术变得更准确和安全。系统已通过多项测试,包括体外组织消融测试,以及在磁力共振图像引导下利用大体头颈模型进行消融测试,证明系统能透过磁力共振测温,监测进行消融术期间的热力扩散,准确控制消融范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与上海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发「静脉注射加光照触发眼部释药」策略,成功将药物结集于眼部视网膜母细胞瘤,为治疗眼部肿瘤提供了有效的非侵入性药物递送途径。今次是团队首次将光响应释药的纳米药物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有关研究成果已在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并已申请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艾滋病研究所领导的联合团队发现,通用串联双价广谱中和抗体BiIA-SG有望能成为一种有效预防和治愈艾滋病毒一型(HIV-1)的药物。研究团队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实验中发现,在艾滋病毒暴露前接受单次 BiIA-SG 肌肉注射治疗,能100%有效预防致病性感染;而在感染病毒后采用同一疗法,所有动物亦可存活,而在大部分动物体内亦持续完全抑制病毒长达两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团队在医用钛合金表面上,设计了一种独特蜂窝状的纳米级矩阵,能更有效地促进钛合金植入体在体内与骨骼融合,手术后的愈合时间可从六至八个月缩短到二至四个月左右。这项发现可以应用在义肢、人工关节以及假牙移植等领域。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专家指出,一种称为「枕骨寰枢椎旋转脱位」(OAARD)的特殊小儿颈椎病,假若未能及早治理,可能会导致颈部及面部畸形、头颈活动幅度永久减少,甚至引起致命的神经损伤。因此,专家敦促家长及前线医护人员留意到儿童「瞓捩颈」时,应尽快转介专科医生诊治,并强烈建议在未接受适当评估之前,切勿进行任何手法或物理治疗,以免情况恶化。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揭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重要作用,并确认肝癌中重要的免疫检查点TIGIT-NECTIN2 轴的相互作用──有助营造一个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肝癌生长,这意味着如抑制有关检查点,免疫系统便能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是项研究结果为研发用于肝癌的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有用的机理数据作为临床前研究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及微生物学系合作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治疗白血病药物他米巴洛汀(tamibarotene)经肺部给药能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MERS-CoV)和流感病毒提供有效的抗病毒活性,并成功将该药物制备成可吸入式干粉制剂。是项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 6月在国际科研杂志《先进治疗》发表,并已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申请专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较高的中风或心脏衰竭风险相关连。然而,显示心房颤动的f波讯号,震幅非常微弱,传统的便携式心电图传感器极难探测得到。香港大学(港大)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陈国梁博士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一种穿戴方便的心电图(ECG)传感器,可侦测心房颤动的电生理讯号,作日常应用。陈博士的团队又仿人脑记忆功能,成功把讯息储存入有机晶体管,为机器学习仿真人脑功能,奠定关键性的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一种调节肝纤维化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新调节因子。该发现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肝纤维化形成的新机制,有助日后为患有肝脏纤维化的病人研发有效的药物治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晚期症状,可发展为肝硬化,甚或导致肝癌。尽管人类和动物研究均显示肝纤维化是有机会逆转的,惟目前尚无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药物,可用于治疗此疾病,这表明医学界对于形成肝纤维化的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因此,当前有迫切需要开发崭新而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以改善肝纤维化。港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在肝纤维化的病理作用及机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癌细胞中的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PI(3,4)P2]与其侵入性转移息息相关,并发现透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可有效阻止多种癌细胞的侵入性转移。癌细胞向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转移,是令香港癌症病人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此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崭新的靶点,有望用于抑制癌细胞的恶性转移。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HKU-PRP)的团队与加拿大研究人员携手合作,首次发现剖腹生产、肠道菌群发育延迟(包括类杆菌属持续维持低水平、有大量变形细菌,以及难辨梭菌于肠道寄居)与婴儿花生过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现象在亚裔小孩身上尤其明显,比其他族裔的小孩高出四倍。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或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如何导致肺损伤和血管受损及当中的机制。此为世界上首个揭示该机制的研究。研究团队亦进一步发现,一种已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口服标靶治疗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可减低新型冠状病毒于肺部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的炎症,从而可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引起的血管疾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化学研究部与化学系的李学臣教授,以及药理学与药学系汪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抗肿瘤、胰岛素增敏和保肝活性的合成生物药物。过去七年,两个研究团队一直努力研究能够模拟脂联素生物活性的合成化合物,近日终于研发出一种有效的化学合成方法,用以生产由脂联素衍生的糖肽。这些糖肽在各种小鼠模型中均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能力、胰岛素增敏性和代谢增强活性。研究人员相信,由此合成方法开发而成的产品,将会在医治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上发挥出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发现一种曾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司美匹韦(Simeprevir)」可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繁殖,与现时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一并使用更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抗病毒的成效。研究团队表示司美匹韦是现时唯一同时针对多于一个新冠病毒蛋白的抗病毒药物,代表即使其中一个蛋白出现变异,仍可透过抑制另一个蛋白以发挥作用,产生抗药性病毒变异的机会亦较低,日后或可成为新冠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关节性牙骹痛通常由保守治疗开始,例如处方消炎药、物理治疗、进食柔软食物,和使用咬合夹板(牙胶)减轻关节疼痛和改善张口度。当保守治疗效用不显著时,医生会尝试进行颞下颌关节冲洗术的微创疗法,方法是在颚关节放入两枝针,灌入生理盐水冲洗关节,把发炎物质和纤维组织冲走,减低关节负压力,亦可注入透明质酸润滑关节。颞下颌关节冲洗术在90年代起开始普及,其风险低,成功率高达80至85%。 然而,究竟于什么时候应该由保守治疗转到微创冲洗疗法,医学文献暂时并未有定论。近年的研究发现,微创冲洗治疗若于治疗早期介入,能有效消除痛楚和改善颚骨的功能。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助理教授李廸信医生(首席研究员)和临床副教授梁耀殷医生最近以颞下颌关节冲洗术,配合咬合夹板治疗作临床研究,对比只采用保守治疗的成效。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冲洗术结合咬合夹板的综合治疗,比保守治疗更为有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美国西奈山(Mount Sinai)的研究人员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科学家携手合作,发现一种常见而价格低廉、并针对炎症基因的药物,可减低感染了SAR-CoV-2病毒(即导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小鼠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研究团队指出,该项药物「托普乐肯」(TPT)是第一型拓扑异构酶(TOP1)的抑制剂,可在小鼠感染病毒后长达四天,仍可抑制其炎症基因,对治疗人类亦有一定潜在价值。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透过现时首个以香港华人为对象的最大型研究,在108个与药物有关的基因中发现531个罕见且预测有害的基因变异,当中有96种未曾被记载于广泛认受的数据库之中。然而,这些基因变异却普遍存在于香港华人身上,绝大部分人(93.6%)带有最少一种与药物有关的基因变异。此外,几乎所有(99.6%)香港华人均带有最少一种可能影响用药效果的罕见基因变异。研究展示了透过药物基因学开发个人化药物处方,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和提升药效的潜力。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学系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清华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研究,旨在阐明注射中和抗体或表达刺突蛋白的核酸疫苗,能否完全预防叙利亚仓鼠的鼻腔组织被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感染。研究证实,不论是注射中和抗体或是疫苗,均不能完全预防实验动物的鼻腔组织被新型冠状病毒所感染。由此,新型冠状病毒对鼻腔组织的超强感染力,或能协助病毒逃过宿主体内中和抗体发挥作用的机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团队发现,表观遗传调控蛋白Spindlin1与新蛋白C11orf84形成的复合物,可识别一种非典型的双向组蛋白表观标记H3K4me3K9me3,以促进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的合成,进而加快细胞增生。由于在多种癌细胞中,都可检测出过度表达的C11orf84和Spindlin1,是项发现为针对这两个蛋白设计药物,以抑制癌细胞增生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方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团队成功为一名B细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下称CAR-T细胞)治疗。该名患者曾接受化疗及骨髓移植,其后复发,经CAR-T细胞治疗后,不但病情得到缓解,亦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是香港首次在临床试验外利用CAR-T细胞技术治疗血癌患者。是项治疗由玛丽医院及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血液肿瘤科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团队完成。团队于2020年5月为一名淋巴瘤病人完成香港首宗的CAR-T细胞治疗,玛丽医院亦成为香港首间,以及目前唯一一间为血癌患者提供CAR-T细胞治疗的医院。团队认为CAR-T细胞治疗是未来治疗癌症新方向,可以让更多同类型的病人受惠。
「活体药物」: 基因改造自身T细胞 能锁定癌症并将其消灭
一般而言,以传统方式治疗复发性急性淋巴白血病或淋巴瘤的疗效并不显著,重复进行化疗的成效有限,部分患者或可透过造血液干细胞移植而治愈,但移植本身亦需要面对相关的并发症风险,同时不能排除复发的可能。 近年医学界致力研究疗效较持久的免疫治疗,即透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当中包括CAR-T细胞治疗。其原理是先从病人血液中提取「免疫T细胞」,透过基因改造技术在T细胞加入「嵌合抗原受体」,令T细胞能够辨别癌细胞,随后将之输回病人体内,以锁定癌症位置并将癌细胞消灭。此技术为最新的细胞治疗。 CAR-T细胞治疗有效提升患者痊愈的机会。根据医院管理局香港癌症数据统计中心的数据,每年约有超过100名患者适合接受有关治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理学院叶志成、范港喜基金教授(生物无机化学)兼化学研究部讲座教授孙红哲联同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部副教授闫爱新博士,以及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高一村博士发现,硝酸银和纳米银可有效杀死一种常见的恶菌 — 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可作为抗生素辅剂,恢复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在进一步的组学研究中,他们发现银离子在金黄葡萄球菌体内拥有独有的38个靶点蛋白,团队其后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定了其中一种重要靶点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受银离子抑制的机制。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蚂蚁无处不在,而被蚂蚁叮咬后往往会起水泡,你又知道背后的分子机制吗?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部邹国昌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国际专家团队合作,发现从蚂蚁毒液中分离出的新型小肽,可以通过伪过敏受体MRGPRX2启动免疫途径。研究结果有助开发抑制一些过敏反应的新拮抗剂,和针对炎症和免疫疾病的新药物。 研究与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The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anté et de la recherche médicale;INSERM)的 Jerome LEPRINCE 博士,以及 Institut National Universitaire Champollion 的 Michel TREILHOU教授合作进行。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作为「骨关节炎遗传学」(Genetics of Osteoarthritis; GO)联盟的成员,透过一项全球迄今最大规模、超过80万人参与的骨关节炎研究,确立了调控椎间盘发育的SOX5和CHST3基因变异与脊椎关节炎的关系。研究结果现已于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CELL)发表。 骨关节炎亦即关节退化,能影响包括膝部、髋部、手部和脊椎等多个关节,是造成年长人士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由于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未明,现时尚无法治疗骨关节炎。 因此,确定骨关节炎的风险因素,对于研发崭新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数据源:香港大学
2020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肿瘤来源的胞外囊泡加速肝癌转移。这项崭新发现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标及治疗方向。研究团队通过小鼠模型,发现肝癌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肿瘤的生长和向肺部转移。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EVs中的nidogen 1(NID1)对于EVs加促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功能上来说,EV-NID1能增生血管,并激活成纤维细胞,分泌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令到肿瘤细胞在肺部定植。此外,EV-NID1还会加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性。抑制EV-NID1的表达可大幅度减低EVs加促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在小鼠实验中,利用抗TNFR1抗体可以有效地减轻肝癌EVs诱导的肿瘤肺部转移。而在临床观察中,肝癌病人血清EV-NID1和TNFR1的含量都较正常对照组为高。
该研究之发现对于肝癌的临床治疗具重要意义。首先,团队鉴定了肝癌的始动分子,为设计新疗法立下根基。其次,在肝癌病人的样本中,发现其血清EV-NID1和TNFR1的表达水平与其肿瘤分期正向相关,说明了这两个分子有望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非侵入型生物指标。最后,该研究提供了治疗肝癌的新方向,通过标靶肿瘤性的EVs及其介导的通路,为肝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港大医学院) 领导并与美国哈佛医学院合作的一项研究,首次在大型人口数据中发现,于髋骨骨折病人当中,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s)— 的病人,较未有服用该类药物的病人,患染及因肺炎而死亡的风险明显较低。研究团队利用香港医院管理局匿名全港临床数据库进行一项大型观测性研究,对比有服用及没有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的髋骨骨折病人患染肺炎的风险。
研究分析了超过五万名由2005年至2015年间在香港公立医院求诊的髋骨骨折病人的临床纪录,并采用统计学的倾向分数(propensity scores),配对基本条件相似的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患者及没有服药的患者,然后追踪观察至2016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病人患肺炎以及因肺炎死亡的风险。研究最终配对4,041名服药患者及11,802名没有服药患者。在首年追踪,研究团队发现服药患者与没有服药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分别为每100人有6.9人及每100人有9人,即是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患者之肺炎发生率,较没有服药的患者低24%。同时,因肺炎死亡的风险,服药患者更较没有服药者减少35%。与此同时,研究团队亦比较了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患者,与及服用其他骨质疏松药物的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得出了相同结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港大)电机电子工程系黄建业教授的研究小组与德国比勒弗尔德大学合作,利用光纤技术研制崭新的激光显微镜,为活细胞研究与临床医学应用带来突破。团队研发的光纤激光显微镜具备高分辨率,极高稳定性以及轻便可携等特质,使其适合作前沿的医疗临床应用,例如在手术过程中标记肿瘤边界令手术更为精准。
在活细胞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光学显微镜监察肿瘤的生长模式,和药物例如标靶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细胞,过程需使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样本中的分子,使其发光可见,从而观察细胞分子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和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然而,这些荧光物质本身对细胞分子会造成伤害或干扰分子的行为,也通常不适用于人体活组织研究。无标记光学显微镜一直是生物医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今次研制的光纤激光显微镜,除了无需利用荧光物质标记即可得到细胞分子清晰的影像外,并利用了拉曼成像(Raman Imaging System)的方法,以光谱形式把不同层次特征的细胞分子特异性呈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卵巢癌是香港女性中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 最新数据显示,于2017年被诊断出的卵巢癌病例有651宗,同年有219例死亡; 而导致卵巢癌发生的成因和分子事件,尚未清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一种名为p85β的蛋白质所触发的信号通路,可以促使卵巢癌细胞生长和发展。
研究团队发现,p85β通常会透过例如异常的基因扩增,在卵巢癌细胞中出现过度表达。值得注意的是,p85β表达水平高的卵巢癌患者,其存活率亦相对较低,显示p85β在该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这项研究确定了p85β是一种有助促使卵巢肿瘤发生的新型蛋白质。 因为癌细胞需要依靠p85β生长,所以透过开发针对p85β的信号传导的治疗,将具有击败卵巢癌的潜力。这些发现,为通过抑制癌症的根源作为新疗法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学系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玛丽医院、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以及玛嘉烈医院的医护团队合作,在香港开展并完成了一项新型冠状病毒急性期感染(即感染后三周内)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经研究17名急性感染病人和24名康复病人,并比对未有患病人士的临床样本后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急性感染削弱了具有重要免疫功能的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使病毒能逃避宿主的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以致病毒能更有效传播及加重病情。
研发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的最大困难是尚不清楚与免疫保护相关的机制。换言之,我们不了解疫苗诱导怎样的免疫反应是保护个体所需的元素,因此我们旨在从受感染的病人中寻找答案。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与轻度症状病人比较,理应杀死病毒的中和抗体反而在加护病房留医的重症病人中找到更高的含量。我们在是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功能失调的树突状细胞可能是导致杀伤性T细胞反应滞后的原因,而杀伤性T细胞反应对消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而言至关重要。为此,有效的疫苗应该是通过诱导平衡的抗体和杀伤性T细胞免疫反应,来保护人体。研究团队基于以上前期研究的理念,已经研发出两种有助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的疫苗,并已进入获质量保证、即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大批量生产阶段,以便接下来应用于人体试验。
资料来源 :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开发,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核酸扩大检验测试(快速测试)已发放到全球超过40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其中一些国家及地区更成功使用此测试找出当地的确诊患者。该快速测试由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室科学分部朱嘉永博士、潘烈文教授、裴伟士教授于今年一月成功研制,并免费为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及试剂,让他们可以及早识别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患者,为应付疫症作出准备。
研究人员会先从病人身上采集样本,提取当中的基因,并透过与病毒相关、用以识别当中独有排序的「引子」(primer)去促使相关的基因片段扩增,再以脱氧核糖核酸(DNA)「探针」(probe)进行检测。这种测试方法的优点在于它的高灵敏度,即使样本只含有极微量的病毒RNA,也可以在2小时内被检测出来。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收到港大开发的快速测试。埃及、柬埔寨和尼泊尔等国家,均藉此快速测试成功找出当地的确诊病人。 现时任何国家及地区的实验室都可以透过世界卫生组织(世卫)或港大医学院免费获取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作为世卫新型冠状病毒参考实验室之一,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实验室接收由世界各地寄送的病人样本,并进行病毒检测。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香港大学(港大)理学院化学系叶志成范港喜基金教授(生物无机化学)孙红哲,以及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袁国勇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类已作广泛临床应用的含金属抗菌药物,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类含金属药物在动物测试中,证明能显著降低新冠病毒的载量,并同时缓解与病毒相关的炎症。由于有关药物针对其他病症已通过临床审批,有望为治疗新冠状病毒感染,提供安全有效的替代性策略。
团队对一系列金属药物和相关化合物进行筛选后,发现一种临床常用含有金属铋的抗溃疡药物 - 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中,能显著降低新冠病毒的载量(病毒数目),具备潜力临床应用作为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RBC能显著降低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动物细胞中的病毒量超过1,000倍以上,并表现出低细胞毒性,选择指数(毒性安全指标,指标越高越安全)高达975,而瑞德西韦在细胞层面的选择指数仅为129,这意味RBC安全度十分高。在可见的未来,采用现有抗新冠病毒活性的药物,诸如RBC、地塞米松、干扰素β-1b的联合用药(鸡尾酒疗法),在经过系统性地评估之后有望成为治疗甚至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替代性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糖尿病病征并不明显,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应这种特性,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利用香港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普查(CRISPS)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以年龄、身高、体重和高血压病史计算的简易糖尿病评分(NDS),以筛查隐形糖尿病的风险,鼓励高风险人士及早作出诊断。研究团队并开发了流动应用程序「糖心易测」,除方便计算NDS外,用户亦可以「糖心易测」评估心赃病发/中风和癌症风险。
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于1995年开展CRISPS,是全港首个探讨本地华人心血管及糖尿病风险的全港性研究,并对约2,000名参加者进行了二十年的随访,追踪参加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及更新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史。为方便用户计算NDS,研究团队推出流动应用程序「糖心易测」。除此之外,程序亦可计算心赃病发/中风和癌症风险。用户只需跟随程序指引,输入有关数据便可计算出疾病风险。「糖心易测」亦会按评分提供健康提示及信息,例如建议高风险人士作进一步身体检查;如评分属较低风险,则建议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鼓励定期透过程序进行风险评估。程序可以于每个智能手机开立最多6个用户;所有记录只会脱机储存,用户亦可随时回顾自己过往的评分记录。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港大医学院)与海外及内地合作伙伴发现了胆道闭塞(biliary atresia, BA)的新发病机制。胆道闭塞是极严重的新生婴儿肝胆疾病,至今病因未明,而且无法治愈。研究团队发现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原来是胆道闭塞的发病机制。这项里程碑式的新发现,为胆道闭塞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提供了崭新的方向。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CC2D1A是构成异位综合症的全新遗传成因。
研究团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为26位本地异位综合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尝试找出构成异位综合症的遗传成因。人类大概有20,000个基因,透过全外显子测序可检测人类基因组中所有可以转译成蛋白质的遗传密码。研究团队在病人的基因中找不到已知会导致异位综合症的基因变异,于是开始尝试找出过往从未被发现与异位综合症相关的新遗传成因。当透过对比病人和对照组的基因变异,发现病人身上有更多具破坏性的CC2D1A变异。
資料來源:香港大学
中风是全球永久性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发病率80%以上。目前的治疗手法有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使用,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因此,有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有效药物,以改善缺血性中风的后果。
血脑屏障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半透膜,可限制血源性物质进入大脑,从而保持脑稳态,使神经元正常运作。缺血性中风伴随的血脑屏障破坏,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相关控制过程的因素尚未清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一种与伴随缺血性中风出现的血脑屏障破坏有关的新调节因子。该发现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血脑屏障破坏的新机制,有助日后为缺血性中风病人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19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将信使核糖核酸制成可吸入式干粉制剂的技术,为全球首个相关研究。该新技术有助促进信使核糖核酸 (mRNA) 的临床应用,以治疗及预防各种肺病,并正向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 申请专利。
信使核糖核酸 (Messenger RNA, mRNA) 记录了蛋白质中胺基酸的排列数据,是细胞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制作蓝图。透过以mRNA作为药物,可以指示人体自行制造特定的蛋白质,从而达致治疗疾病之效。尽管科学家可以透过改变mRNA的排序对应不同的蛋白质,但是现阶段如何将mRNA有效率地递送到细胞之内仍是一个难题,大大窒碍了mRNA的临床应用。 最近,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吸药制剂,可以安全而有效地将mRNA运送到肺部。此制剂可以发展成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亦可制成吸入式疫苗,预防诸如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领导的外科团队,最近成功完成香港和中国内地首宗通过VBT技术进行的非融合脊柱侧弯手术。传统上,严重的脊柱侧弯,是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在患者背部切下很长的伤口、剖开肌肉以进行植入治疗棒和螺丝钉的融合手术。即使手术成功,也会使脊柱变得僵硬,并限制患者进行某些活动。
这种新型微创手术技术是在胸壁上开出如锁孔般大小的切口进行,并利用脊柱的剩余生长,逐渐矫正患者的脊柱弯曲。其主要优点是可以保持脊柱的活动能力,无需使用外部支架或侵入性融合手术。这项新技术有助脊柱侧弯儿童更快康复,不用留下大面积的手术伤口,并且能保持脊柱的活动功能。港大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系主任张文智教授表示:「这项新手术开展了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新时代。儿童可以正常活动,不再受支架带来的心理负担或长期融合手术的影响。」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标记,指示卵巢癌的标靶治疗方向。癌症基因序列让医生能够按每位患者独特的基因组成,定制对症下药的标靶治疗。这种针对肿瘤内基因标记的「精准医疗」,有助预测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的标靶药物。通过处方更有效的药物,精准医疗可以降低治疗成本、时间和疗程带来的副作用。
卵巢癌乃香港女性第7大致命癌症。卵巢癌的治疗极具挑战性,手术切除和化疗是基本治疗方案,但患者可能对化疗有耐药性反应。目前,只有少数癌症标靶治疗具有相关预测性的基因标记。研究旨在鉴定新的基因标记和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研究公共数据库中的肿瘤DNA序列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在>1,000名卵巢癌患者中,70%具有PIK3R1基因的缺失,结果显示PIK3R1缺失同时激活两种重要的信号通路,促使卵巢肿瘤生长。研究团队利用小鼠测试抑制这两种信号通路的药物对PIK3R1缺失肿瘤之疗效,成功地证明了抑制剂有效抑制癌症肿瘤生长。与单独的单一药剂相比,联合使用抑制剂效果更显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流行性传染病例如「沙士」、中东呼吸综合症、禽流感以及寨卡病毒近年来在全球范围肆虐。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多数只针对其中一种病源病毒,且效果有限。以香港大学(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袁国勇教授和袁硕峰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同时用于治疗多种流行病毒病。这项新发现已经申请美国专利。
研究人员从一个脂类小分子化合物文库中筛选得到了广谱抗病毒药物AM580。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多种呼吸道RNA病毒和DNA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并显示出较高的选择性指标。在小鼠模型和人类类器官的抗病毒实验中,AM580针对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同样显示出理想的治疗效果。一种叫做替米巴洛汀 (Tamibarotene) 的AM580的化学衍生物,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且副作用很少。所以,Tamibarotene的临床经验以及良好的安全评估,为后续研发AM580及相关化合物作为一类安全且广谱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8
社区型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因其致病性极高,可以在社区内传播及感染健康人士,引起医疗界广泛关注。
在世界著名微生物学家、英属哥伦比亚大学Julian Davies 教授参与指导下,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高一村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非抗生素类化合物,可以同时压抑小区型及医院型的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产生多种具致病性的毒力因子。去年,高一村博士的团队已经发现了一种先导化合物,通过抑制金黄葡萄球菌的色素产生,以降低金黄葡萄球菌的致病性,这个研究报告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实在寻找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策略方面,袁国勇教授早在2009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RFCID/HMRF委托基金的支持,提出了一个相关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研究团队近期的这项发现,有望于不久将来舒缓对抗生素的依赖,让医疗界使用非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不用担心耐药性的出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团队,从患罕见遗传心脏衰竭病人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人工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并且成功利用该细胞作药物测试。此项研究可提升干细胞应用到精准医学治疗上,并进一步推动临床应用。研究团队认为,此项技术不但可以应用在遗传心脏病上,同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遗传性疾病。 在这次研究中,港大医学院心脏科发现一种在华人中罕见,却经常被忽略的遗传性心脏病(心脏核纤层蛋白病)。患有这些基因病变的病人在年轻时并没有任何病征,直至30至40岁开始出现心脏问题。
团队从三个患上这遗传性心脏病的家庭中,制造个别病人特定的人工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观察药物对心肌细胞的病理特征的改善效果。在测试中,这药物恢复基因功能和逆转病理改变。但是,药物并非对所有细胞都有相同的疗效,只有某一特定的基因序列的突变对这治疗最敏感,进一步引证精准医学的需要。
医学家及科学家可利用此方法,使用人工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测试病人对不同药物的反应,然后选择最有药物反应能力的病人,作标准临床试验。如此,所需的测试样本量数量将更少,但可加快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度。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陈国梁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港大外科手术系曾永馨基金教授席(临床神经科学)梁嘉杰教授、助理教授曾震安博士及港大药理与药剂学系徐爱民教授合作,共同研发出了一种结合在医用导管上的C-反应蛋白传感器。这种生物传感器厚度少于一微米(即大约只有亚洲人头发直径50分之一),大大地节省了样本收集和分析的时间,由现时所需的数小时,大大减少至10分钟,甚至更短,换言之,检测及治疗炎症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30倍; 因此,医生们可以根据实时获取的信息来及时对患者采取下一步的治疗措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主导并与哈佛医学院合作的一项研究,首次在大型人口中发现髋骨骨折病人服食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Alendronate,比没有服食药物的病人明显有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分析了超过3万名由2005年至2013年期间在香港公立医院求诊的髋骨骨折病人的临床纪录,配对基本条件相似的服用alendronate患者及没有服药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疾病风险。研究分析显示,服用alendronate的患者患心肌梗塞的风险较没有服药的患者低45%。至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服药患者更可降低67%。即使服药后十年,团队亦能观察到相似结果。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7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10 年至 2014 年在香港公立医院求诊的8,152 名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纪录,首次发现传统薄血药华法林对比新型薄血药达比加群,明显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会增加长者疾病及死亡的风险。
从2010至2014年在公立医院新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中,获处方达比加群或华法林的数据以1:2的比例作倾向分数配对分类,然后进行观察性随访至2016年,从而比较服用达比加群和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在骨质疏松骨折(髋关节和椎体骨折)的病发率。
据了解此项研究为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中,首次确定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心房颤动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都是长者常见的疾病。更重要的是,三分之一长者发生髋关节骨折后会在第一年死亡,其余的患者亦须依赖他人才能生活。港大的研究证明,服用达比加群的心房颤动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远低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这与港大早前在华人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副教授陈建萍博士团队研发了一种专门针对减少化疗副作用的汤包食疗方。根据初步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分析发现,该食疗汤包可能改善癌症患者因接受化疗引起的脱发、指甲及皮肤变黑、白血球数量下降等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素和因化疗引起的疲劳,同时不会影响化疗药的功效。
研究团队由2015年开始招募即将开始化疗、正进行化疗或刚结束化疗(两周内)、患有任何类型癌症的人士参与,现时已招募了140名患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汤包组或轮候对照组中的其中一组,并需服用食疗汤包最少六周。中期研究结果显示该食疗汤包可减少癌症患者化疗的副作用。汤包服用方便、天然安全,不会影响西医的治疗。但由于目前人数有限,最终证明是否有效,还需要招募更多的病人。研究团队希望未来食疗汤包能纳入癌症标准化治疗之一,透过减毒,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令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素。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在过去30年来,传统的磁力共振(T2W MRI)被广泛应用于诊断腰背痛及评估腰椎退化的成因。然而,由于这项影像技术敏感度有限,因此被认为未能准确识别腰背痛及腰椎退化的成因。这项由香港大学(港大)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所带领的研究,率先发现了UTE椎间盘病征(UDS)。与传统的T2W磁力共振相比,UDS能更准确地预测腰背痛及评估腰椎退化。
港大的研究团队为首个利用超短时间回波磁力共振(UTE MRI)技术发现UDS的团队,为椎间盘退化及腰背痛的临床诊断上揭开新的一页。与传统的MRI影像技术比较,UDS能更精准地预测及诊断腰椎退化、腰背痛及其所带来的残疾后果。因此,UDS日后有望为患有腰背痛的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疼痛预测及协助制定治疗方案。于病理研究方面,UDS亦有助揭示腰背痛及椎间盘退化之间的关连及成因。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鼻咽癌俗称「广东瘤」,是鼻咽组织形成恶性细胞的疾病,是本港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较常见于中国华南地区。香港大学与澳洲昆士兰贝格霍菲尔医学研究院自2008年起合作进行T细胞免疫疗法的国际性临床研究,经过八年的测试,发现新疗法应用于鼻咽癌患者身上效果理想。
此项一期临床研究在2008-2016年,于香港玛丽医院和澳洲布里斯班的雅丽珊郡主医院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临床研究对象是晚期的鼻咽癌患者,并对化疗和放射性治疗等标准治疗无效,研究目的是测试新疗法的安全性。第二组的临床研究对象为高危复发的鼻咽癌患者,患者会先接受标准治疗,接着接受T细胞免疫疗法,以减低癌症复发机会。透过T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新疗法可能延长鼻咽癌患者的寿命。虽然需要继续进行临床研究以作结论,但从第二组病人的临床研究结果中,相信T细胞免疫疗法可推迟癌症患者再复发的机会。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6
香港大学一期临床试验中心及玛丽医院七个临床专科获得国家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港大一期中心是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辖下一所专门且高端的临床研究设施,特别为进行一期、早期及临床药理试验而设。此资格认定意味着港大一期中心及该七个临床专科之临床试验数据及结果,将获药监总局接纳作为于内地注册药物申请之审批依据,巩固香港作为中国及国际药物研发枢纽之特殊地位。
自2006年起,港大/玛丽医院已获药监总局认定七个临床专科的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包括麻醉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血液及骨髓移植科、肝胆胰外科及肝脏移植科、妇产科及呼吸系统科)。加上港大一期中心及七个新增的临床专科认定(包括免疫科、肠胃及肝病科、肾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骨科及儿科),港大/玛丽医院现共取得药监总局15项资格认定。 港大一期中心之资格认定尤其重要,因此前在全国尚未有一期中心获得药监总局的资格认定。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全球首次发现由植物提炼出的高三尖杉酯碱及FLT3 抑制剂可有效歼灭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使患者寿命得以延长,且副作用很少。这项硏究更开拓了体外药物筛选作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用药指导的新硏究方向,并获得国际科研界的认可。
现时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成效并不理想,患者痊愈的机会只有三成。为了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的研究团队自2012年开展此研究计划,利用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药物筛选,发现高三尖杉酯碱对FLT3-ITD急性髓性白血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过一连串的测试及动物实验,他们开展了临床测试,招募了24位已复发或难治的白血病患者,进行高三尖杉酯碱与FLT3 抑制剂联合治疗。结果20位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被清除,而且无恶化存活期和整体存活期均显著延长。相对现行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的副作用很少,可以应用于体弱或年长的患者。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自2001年起一直进行大规模的磁力共振扫描(MRI)人群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Modic异变」的脊椎椎骨体变化,与椎间盘退变高度相关。港大的大规模人口基础研究为1,142名随机抽样的香港市民进行了磁力共振扫描,评估各种脊骨退化,如各类椎骨体上的异变、椎间盘退化、椎间盘突出等,并以这些影像数据评定其与不同程度的腰痛和残疾的关联性。
这是全球首个最大规模评估不同Modic异变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Modic异变与长期严重腰痛和下肢残疾有直接关系,磁力共振显示的脊骨影像将可用作诊断腰痛的关键指标,透过脊骨上显示的Modic异变形态和受影响范围,医生可得知个别病人的腰痛的成因和严重程度,并为病人订立更完善和个人化的治疗方案。这项研究将很大程度地协助医生作出准确的临床评估和判断。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将沙门氏菌改造成一种名为「YB1」的厌氧细菌,此细菌只能在癌肿瘤等缺氧环境中生长及繁殖,令癌肿瘤生长被有效抑制,又不会危害正常细胞。研究团队最近已透过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成功为「YB1」厌氧细菌取得美国专利,同时亦正为这项技术向多个国家及地区申请专利,期望未来可将「YB1」制成针对肿瘤的标靶药物,预计「YB1」可于数年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癌症病患带来新希望。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虽然首宗人类感染H5N1甲型禽流感个案早于1997年于香港出现,患者出现急性肺部损伤,导致严重肺炎,但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成功揭露H5N1禽流感造成人类急性肺部损伤的机制,发现病毒能使肺部上皮组织内负责运送钠及氯的分子受损,继而引起严重肺炎,研究团队亦提出治疗H5N1禽流感的新方法。
这项研究为人类治疗H5N1禽流感病毒提供了崭新而有效的治疗策略,研究结果亦可应用于其他透过类似机制引致严重病毒性肺炎的病毒,例如H7N9禽流感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的冠状病毒。日后我们可以利用更简单的方法来恢复肺部运送盐和水的分子活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将联同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CHU Sainte-Justine儿童医院Stefan Parent医生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最新EOS X光医学影像系统科技,研究能预测青少年原发性脊柱侧弯生长状况的模型。此模型透过复杂的三维(3D) X光医学影像重建技术,预测患者脊柱弯曲的类型、时间、骨骼成熟程度及脊柱侧弯的严重性。是次国际研究结合加拿大、香港、美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专家,研发预测脊柱侧弯的最新模型,研究结果有助医生更准确预测病人脊柱的生长状况,制定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是次计划邀请150名年满10岁或以上确诊患有青少年原发性脊柱侧弯及没有其他脊柱疾病的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参加者需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三维X光医学影像系统进行扫描,并每隔六个月进行一次跟进检查,直至脊柱发育成熟。研究团队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数据更准确地建议个别病人使用支撑背架、脊椎融合术或其他治疗方案,令病人及其家属作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抗氧化物会刺激肝癌细胞生长,建议肝癌患者应避免服用高剂量的抗氧化物补充剂。有关发现同样适用于部分与肝癌细胞代谢机制相近的癌症,包括大肠癌、肺癌等多种不同癌症。是次发现同时为治疗癌症带来新曙光,可研究透过阻止生产抗氧化物以抑制癌细胞生长。
研究团队利用动物作为肝癌的临床前研究模型,发现体内积存大量活性氧化物(即自由基)会形成氧化压力,而大量氧化压力可以损害癌细胞,使其生长减慢。长远来说,这次研究有助研发出可同时与化疗使用,且更安全、有效的标靶治疗方案,以治愈致命的肝癌,使癌症患者受惠。而肝癌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服用高剂量的抗氧化物补充剂未必对健康有益。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5
香港大学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一期中心)于去年成立,以协助推动针对各种疾病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一期中心是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辖下一所专门且最高端的临床研究设施,特别为进行一期及早期临床试验而设。有了此先进的研究基建设施,更多具影响力的临床试验便能进行,而更多创新的治疗药物亦将应运而生以对抗不同的疾病,从而为广大市民及全人类谋求福祉。
自2014年中正式营运以来,一期中心已参与3项有关癌症及肝炎的新药临床试验。现时有4项试验正在进行,另有12项试验在准备阶段。这些临床试验的研究范畴主要围绕癌症、肝炎、免疫学、糖尿病及传染病学。至今已完成或正在参与临床试验的参与者共超过70位。随着本地及国际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我们预计未来数年在一期中心实施的一期及早期临床试验数量将持续增长,更多的崭新治疗方法亦将相继出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澳洲昆士兰医学研究院(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让香港的鼻咽癌患者接受开创性的治疗方案,此外香港的科研人员亦可参与有关培训计划,学习T细胞免疫注射疗法。是项合作是双方的科研人员携手就使用免疫注射疗法控制鼻咽癌进行的第二期临床试验。
在第一期临床试验治疗开始前,科研人员已替患者抽取了血液样本,并送到澳洲昆士兰医学研究院的实验室研究团队抽取属于其中一种白血球的T细胞,在实验室内进行培植,用作攻击受感染的细胞。这些T细胞会依附在恶性细胞上,而不会触及正常细胞。2009年展开的第一期临床试验邀请了晚期鼻咽癌患者参与,纵使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疗法的安全性,但同时在试验中发现这项疗法延长了患者的寿命 - 第一期临床试验中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平均存活率达523日,而没有接受此疗法的患者只存活220日。在新一期的临床测试中,团队希望可为癌症早期患者提供此疗法,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30名于香港玛丽医院及澳洲新确诊的晚期鼻咽癌患者将会参与第二期临床试验。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心脏衰竭治疗近年虽然有新发展,可是大部分患者仍饱受严重症状困扰,影响其生活质素及治疗成效,故需要为严重心脏衰竭的患者寻求其他疗法。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首次为心脏衰竭患者进行胸段脊髓刺激,作为恢复性的治疗,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素。研究人员首次为患者进行双靶植入式脊髓刺激疗法,结果发现疗法不单安全,且能改善严重收缩性心脏衰竭人士的症状及心脏功能,因此,附有植入式装置的胸段脊髓刺激治疗可作为严重心脏衰竭患者的新式疗法。然而,这次试验性研究结果仍需要进一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去证实。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基因研究中心最近参与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首次指出选择具有遗传疾病关联证据的基因作药物标靶将提高药物的临床研发成功率一倍,这亦是首次有研究指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所得的遗传疾病关联证据可协助选择药物标靶,惠及病人。
医学界一直认为,遗传疾病关联证据可以用来促进药物开发过程,但这假设从未有具体数据可证明。研究团队首次使用最近十几年工业界和学术界积累的大规模制药和基因遗传数据来证明这假设。是次研究成果对今后药物研发的策略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将可加快制药过程,造福病人。制药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选择具有遗传疾病关联证据的基因和蛋白质作为药物的标靶,包括GWAS的复杂疾病致病基因和连锁遗传分析的门德尔遗传疾病致病基因,有效提升制药效率。研究主要使用了生物信息学团队五年来开发和维护的全基因组疾病关联位点数据库(GWASdb),显示长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研究和数据累积对医学和制药领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与卡罗琳医学院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阻断PARP-1与蛋白Timeless 的结合会阻碍DNA同源重组修复过程,但PARP抑制剂却无法阻止PARP-1与Timeless结合。研究团队同时发现PARP-1与Timeless的复合物可帮助DNA修复损伤。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PARP抑制剂的运作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未来针对PARP-1标靶癌症疗法的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是次研究发现阻断PARP-1与Timeless的结合会阻碍受损DNA的修复,这一发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即是否能通过研发新的药物来抑制PARP-1与Timeless结合,阻断癌细胞受损DNA的修复过程,此项研究所提供的详细结构数据对将来可能的药物设计及筛选带来了很大便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一项重要的双盲、随机抽样及对照研究,发现只要在替年轻和健康的志愿者注射流感疫苗前,先涂上「咪喹莫特」药膏,可令抗体更持久,显著提升保护力。更重要的是,使用新方法,令抗体对异源非疫苗的病毒株也能产生足够保护性,包括已出现抗原漂移的H3N2病毒株。
每年都有流行性感冒出现,严重者更导致患者死亡。港大团队首次在18至30岁的健康人士身上涂上『咪喹莫特』,然后注射流感疫苗,发现此群组接种后,比起其他三个对照组更快对疫苗和非疫苗之病毒株产生抗体。新方法非常安全,能有效加快、提升并延长流感疫苗的抗体,更能提升对非疫苗病毒的保护性。是次研究对社会如何应对疫苗株与流行株不符合、或大型流感爆发的情况,具有重大启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4
由Epstein-Barr病毒(EBV)诱导的肿瘤,如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LPD),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是目前提供的治疗方法却非常有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副教授涂文伟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可以利用一种治疗骨相关疾病的药物 — 帕米磷酸钠(Pamidronate),来增强人类γδ-T细胞免疫力从而有效控制EBV引起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
是次研究首次利用「人类化小鼠」模型成功发现一种全新免疫治疗方法,通过增强人类γδ-T细胞的免疫功能来治疗EBV诱发的肿瘤,显著减轻目前治疗方法对患者所引起的毒副作用和广泛的免疫抑制效应。帕米磷酸钠是一种已在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达二十多年的旧药物,是次研究将旧药新用,提供一个实时且具成本效益的治疗EBV诱导肿瘤的方法。此研究成果将于短期内扩展至人类临床测试中。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潘烈文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学者合作,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以减毒牛痘病毒为载体的新型甲型流感疫苗。经接种过的小鼠可以防御包括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在内的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有别于现有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新型甲型流感疫苗能诱发识别跨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T淋巴细胞。研究结果证明此免疫反应有助减轻致命性甲型流感感染的病情及缩短患病的时间。
减毒牛痘病毒对于研制疫苗相当有效,因它同样被用作制造人类天花疫苗,至今已使用逾十亿剂量。因此,当疫苗接种需求因流感大流行而激增时,此新疫苗可利用现存的生产设备作大规模生产。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通过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来消灭恶性肿瘤仍然是一大医学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还缺乏有效的疫苗免疫方法来诱导免疫监控,即诱导大量的功能性杀伤T细胞来消灭恶性肿瘤。经过近5年的努力,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学者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疫苗免疫方法,可以消除恶性肿瘤内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恢复免疫系统及重建免疫监控。
该项研究展示了功能性杀伤T细胞的数量及质量需求,对肿瘤预防和免疫治疗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将鼓励科学界制定新型疫苗策略,以预防及治疗肿瘤。用于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新型疫苗策略,也有助于寻找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多伦多大学及伊利沙伯医院共同研发崭新的经口腔鼻咽取本方法,以发现早期鼻咽癌。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传统测检方法,这方法简单、有效、毋须卧床亦无创伤,能用作普及性测试。 早期鼻咽癌并无显著症状,部分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因此初期难以被发现。
新方法可简单、无创地经口腔鼻咽取本进行筛查,家庭医生或护士于门诊亦可进行,故有家族遗传或血清测试结果伯基特淋巴瘤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其中一种人类疱疹病毒,持续呈阳性的高风险人士,可接受测试及尽早发现鼻咽癌,提高存活率。希望新的测试方法可应用于大规模全球性的鼻咽癌筛查,特别是在一些欠缺专科医生、精密内窥镜仪器及保存肿瘤样本设备的地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联同中国科学院及复旦大学团队,就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的抗病毒药物研究取得突破性发展。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一种能抑制MERS-CoV的「抗病毒肽」,它透过影响MERS-CoV的表面钉 (Spike) 蛋白秆 (stalk) 区域,能抑制病毒进入细胞,阻止MERS-CoV感染细胞。
由于要将「抗病毒肽」研制成药并推出市面需时,香港大学研究团队于是同时利用细胞培养实验对其他市售药物进行抗MERS-CoV测试,结果发现有两种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市售药物(霉酚酸酯和β干扰素),对MERS-CoV同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在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中测试此3种药物的疗效。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每年约有1成曾于过去9个月内接受传统肌肉流感疫苗注射的年老患者因流感而入院。原因是他们在冬季时注射的疫苗,抗体在6个月后便会开始下降,令身体较为虚弱的年老患者,未能在夏季的流感高峰期得到足够保护。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只要在注射流感疫苗前,先涂上「咪喹莫特」药膏,可令抗体更持久,减低入院的风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3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联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一种新型的艾滋病疫苗的前期临床研究。该团队发现在恒河猴体内,新疫苗可大大提高针对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的传播和复制,透过接种此疫苗,可以显著延迟艾滋病在恒河猴身上发病。
在5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将中国恒河猴分成三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他们分别透过恒河猴的口鼻接种改良型痘苗病毒天坛株(MVTT)黏膜载体的初始免疫疫苗、随后从他们的肌肉接种5型腺病毒载体的加强免疫疫苗(Ad5)。研究结果显示,接种了疫苗的中国恒河猴均没有副作用反应,同时对猴艾滋病病毒产生保护效应。这项研究开发了联合使用复制性痘苗病毒载体作为艾滋病黏膜疫苗的方法,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港大科学家和医学专家今日公布一项大型的国际全基因组扫描结果,从四千多名来自香港丶华北丶日本及芬兰的人中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带有一种新的「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3(CHST3)」的基因差异,以致其罹患椎间盘退化症的风险显著増高。
研究团队利用今次成果,将继续进行更大规模的全基因组研究,希望针对椎间盘退化症患者的全基因组测序,追查更多的易感基因。是次研究剖析了与椎间盘退化症有关的遗传易感基因,希望此发现将有助于制定新的预防措施及干预和治疗措施。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最近发现透过特定分子靶向刺激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 or DC)来大量增殖CD8+T细胞,相信结果可作为艾滋病疫苗以及其他疾病(如癌症)疫苗设计的新蓝本,为患者带来希望,此项研究已取得专利,有望成为「香港制造」的疫苗。
研究团队经过4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在小鼠身上试验出新型的DNA疫苗。假如此疫苗能在日后的临床试验上获得成功,不仅有希望预防艾滋病感染,还可以为全球三千万艾滋病患者提供免疫治疗,为根治艾滋病带来希望。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发现防治骨髓移植并发症的新型细胞疗法。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出人体中一种特殊细胞「调节性CD8+T细胞」,并将其注射至拥有完整的人类免疫系统的「人类化小鼠」模型上测试。结果发现细胞能有效抑制骨髓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GVHD),而不影响接受移植小鼠的正常免疫功能及骨髓移植的疗效。
一般异体骨髓移植(即骨髓来源并非来自患者本身)很有可能引起严重排斥反应,患者需要在手术前及手术后长期接受大剂量放射性治疗及抗排斥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素。今次研究发现『调节性CD8+T细胞』可识别骨髓移植受体的抗原,有效抑制针对受体的免疫反应,为治疗移植排斥问题带来启示。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人类遗传学实验室与内地及泰国一项合作研究发现,在亚洲地区中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身上,经常出现五个变异的基因,相信与发病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而科学家早已发现由于基因影响,亚洲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比欧洲人为高,但原因及相关基因未明。今次研究证实了更多有关的遗传因素,相信终有一天可依照每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检测,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以便临床医生选择个人化的治疗。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12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进行了全球首个以全基因方法分析乙肝病毒基因融入肝癌细胞基因的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与人类基因结合、从而引发肝癌的机制。研究发现,在肝癌组织中,乙肝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结合明显较在癌旁肝组织中为多(86.4%对30.7%)。研究人员成功识别出乙肝病毒基因组的「裂口」--透过这个「裂口」,病毒基因得以与人类基因结合。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最常与乙肝病毒基因结合的三个人类基因。这些突破性的发现,相信有助研制预防肝癌的药物。
手术切除是治理原发性肝癌的最有效疗法,5年存活率达55%,但超过一半患者术后肝脏会出现新肿瘤。现时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药物可以轻微降低肿瘤复发机会,但暂时还未有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新肿瘤生长。是次研究发现的机制可用作研制阻止乙肝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结合的新型药物,从而防止肝癌复发。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早前进行一项研究,发现颅内出血的华裔康复者如其后因心血管问题而获处方阿士匹灵,并不会增加其颅内出血的复发风险。再者,研究发现有需要而获处方阿士匹灵的颅内出血康复者,其后患上急性心脏病及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较低。
研究证实,阿士匹灵并非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因素。阿士匹灵能避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出现缺血,因此即使病人曾患有颅内出血,医生亦应按病人的需要而处方有关药物。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CCR5拮抗剂(TD-0680)的分子作用机制,该分子可有效抑制一种近年发现的、对临床CCR5拮抗剂已产生抗药性的艾滋病毒,更有助研究成为杀微生物剂的润滑胶,以预防艾滋病毒的性传播。
是次TD-0680的发现不但可以研发它成为临床治疗艾滋病人的药物,还可以研发成阴道或直肠杀微生物润滑胶,直接用于预防艾滋病毒的性接触传播,成为安全套以外另一预防病毒的重要工具。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医药学院与九龙医院合作的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一种新的针刺方法—「密集颅部电针刺激」(电针),可迅速及有效地改善抑郁病人的病情。研究结果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有很大启示。
该项研究是首个利用严谨的随机对照方法来验证密集颅部电针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和抑郁症病人考虑应用密集颅部电针刺激提供了证据。是次研究证实,密集颅部电针为安全的抑郁症治疗方案,并反映了抑郁症病人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同时,可接受密集颅部电针刺激,以增加治疗效果。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与昆士兰医学研究院辖下的澳大利亚疫苗发展中心组成研究队伍,共同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最近为治疗鼻咽癌带来重大突破。研究人员透过采用针对性的免疫疗法,使参与第一期研究患者的存活时间由200天延长至超过500天,成效令人鼓舞。
是次研究属于第一阶段,目标是找出T细胞免疫疗法是否安全,并找出复发或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身体对此疗法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鼻咽癌晚期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良好,出现较少副作用。透过强化人体免疫细胞,鼻咽癌末期患者的寿命可以延长一倍时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1
过去一年,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心脏科研究团队成功研究出全新方法,利用人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人工诱导万能干细胞,过程中毋须使用动物的生物成分。研究人员更将这些人工诱导万能干细胞转化成多种人类器官细胞及组织,以研究干细胞治疗,医治可导致长者截肢的严重肢体缺血等疾病,以及了解包括早年衰老症候群等引致儿童急速衰老的遗传疾病。这些技术会进一步应用至更普遍的疾病研究,如神经退化疾病和心脏衰竭等,了解这些疾病的发展,有助发展干细胞治疗等医治人类疾病的崭新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病理学系进行一项研究,利用先进的基因组技术,揭示胃癌的所有基因突变,并发现20个胃癌驱动基因,而其中一种名为ARID1A的肿瘤驱动基因,在某种类型的胃癌中突变率高达70%到80%。发现及鉴定这些致癌的基因突变有助开发全新药物或试用现有的标靶药物,专门针对杀灭带有基因突变的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
是次研究揭示了胃癌中所有的基因突变,加深我们对胃癌发展的理解,有助推进早期诊断技术及实行个人化治疗。另外,研究发现的多个肿瘤驱动基因,为胃癌的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靶标,包括ARID1A在内的染色质修饰基因的频发突变,使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以治疗胃癌变成可行的疗法。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最近进行一项肝癌研究,首次发现肝癌内一群表达CD24+标志的癌干细胞会导致肝癌复发和化疗抗药性。研究证实,肝癌患者若肿瘤内有高量CD24+标志的癌干细胞,则会有较高的复发及转移风险,同时这些病人的存活率亦明显较低。研究亦发现,CD24+标志的癌干细胞是透过启动STAT3讯号去维持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和使肿瘤形成,因此,研究人员相信透过抑制STAT3磷酸化,可控制肿瘤生长,大大提升肝癌治疗效果。港大这项崭新发现,对于了解肝肿瘤形成和未来癌症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帕米膦酸钠,一种一向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骨病的药物,能有效控制季节性、大流行H1N1病毒或禽流感H5N1病毒引起的流感。其机理在于帕米膦酸钠可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中的一种T淋巴细胞,即γδ-T细胞的免疫活性。
帕米膦酸钠已普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和佩吉特氏病达20年以上,其安全性已得到临床验证。因此,这种「旧药新用」提供了一种现成的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对抗流感方法。另一方面,一般动物研究的结果未必会完全反映在人类身上,因而很难把生物医学研究成果从动物直接转化到人类身上应用。但港大于这项研究中利用了「人类化小鼠」模型,缩短了小鼠和人类差距,并为临床前研究药物(如帕米膦酸钠等)提供强大且低成本的研究平台。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和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合作,创新地利用了研究艾滋病毒的方法解密沙士病毒传播机制。经过数年的努力,研究人员发现大量的上呼吸道唾液管上皮细胞,不仅成为沙士病毒最初进入人体后的细胞受体,更会在感染后的48小时之内支持病毒繁殖。
研究完善了对沙士病毒早期感染和传播的机制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次研究亦证明了研究艾滋病毒的方法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病毒,可更有效及准确地仿真沙士及类似病毒在上呼吸道的感染情况,包括高致病性流感及其他冠状病毒等,对这些病毒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系主任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袁国勇教授和内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孔繁毅医生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恢复期血浆治疗成功降低严重猪流感患者死亡率达50%。为了治疗猪流感严重案例,小组以由香港红十字会招募的猪流感康复者捐赠的恢复期血浆,对严重案例作治疗。病人分为两组,其中20个病人接受恢复期血浆,而另外73个病人则没有接受血浆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治疗组(20.0% 比54.8%; P<0.01)。研究并发现血浆治疗显著降低第3 至7 天的呼吸道病毒数目和细胞因子反应。 这项研究显示了恢复期血浆对于治疗感染严重猪流感是非常有效和重要。此治疗有效地降低病毒数目和细胞因子反应,从而显著地降低死亡率。它也克服了抗药性病毒和延误治疗的问题。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2010
香港大学进行全球首宗以崭新科技医治脊柱侧弯儿童患者的手术。这技术在美国研发,以植入棒矫正已变形的脊柱,当儿童不断成长,这棒可使用摇控伸延。对于侧弯持续恶化而仍在发育期的儿童,支具可以帮助减缓侧弯的进展,及在确定手术治疗之前让患儿成长。然而,患儿需整天配戴着支具,这会引致明显不适及令身形改变。随着孩子的成长,大约每隔12-18个月便需要订做新的支具。
新的脊柱支具包括一支连接着促动器及可植入脊柱的棒,透过摇控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延长这棒。这促动器是透过外置机动化磁铁装置控制及伸延。透过磁铁的转动延长植入棒,以矫正脊柱的弧度及让脊柱继续生长。延伸程序可于任何时间进行,若有需要时,亦可使用摇控减少已延伸的长度。病人只需要少于三十秒便完成整个延伸的程序,而整个过程中,儿童完全清醒。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最近进行一项大肠癌研究,首次发现导致大肠癌转移的癌干细胞。癌症转移是指肿瘤扩散至体内其他器官,是最终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因。港大这项崭新发现,有助透过预测病人完成治疗后癌症转移的机会,从而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低大肠癌死亡率。研究发表于干细胞研究范畴最权威的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
负责领导这项研究的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彭咏枝博士指: 「识别这群癌干细胞可使我们更有效地发展大肠癌的治疗,研究出针对这群癌干细胞的分子标靶疗法。长远而言,发展出更有效、安全及具针对性的杀死癌干细胞药物,以结合放射治疗,届时可望完全杀死肿瘤内的细胞,以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现象。」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甲型流感一直为公众健康带来重大挑战,尤其当流感病毒对许多药物产生抗药性后,对人类的威胁更大。近日,香港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病毒结构蛋白可以作为药物靶标,用以杀死流感病毒(包括H1N1、H3N2及H5N1)。这是首次有香港本地科研项目发表于相关学术领域中最顶级的学术期刊 ─ 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证明香港有能力带领并进行世界级的生物技术及药物研发工作。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及玛丽医院联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最近完成全球首个热激化化疗治疗癌症病人临床研究,研究利用热敏感微脂体输送阿霉素结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全球共有24名肝癌病人参与研究(原发性,9例; 继发性,15例)。以这种崭新方式施以阿霉素进行化疗的安全性很高,可以将化疗药集中于肿瘤中,副作用亦较以静脉注射传统化疗药(现为常规注射方法)少及轻微。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及玛丽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用了十年时间,把口服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砒霜)由研究项目发展成为处方药物,并成功取得美国国家专利。这是首只完全由香港研发的处方药物,势将达到全球应用的地位。在香港,超过100位血癌病人已经接受这种治疗,且大部份已康复和痊愈。
研究小组发现口服三氧化二砷是非常安全的药物。若剂量适当,砒霜的潜在毒性会被解除,尤其是对心脏的副作用亦能大大减低。现时在急性粒子性白血病的治疗中,口服三氧化二砷已是标准药物,可提供持续治疗及减轻患者病情,初发及复发的病人皆可服用。超过一百位白血病病人已经接受此项治疗,并达到极优良的效果。在此等病症中,口服三氧化二砷已代替了骨髓移植作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口服三氧化二砷亦应用于治疗其他癌症,包括淋巴癌和多发性骨髓瘤。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有关甲型H1N1(人类猪流感)的最新研究报告。研究人员比较了人类猪流感病毒及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病毒在人类上下呼吸道及眼部结膜取出的细胞及组织样本内的复制能力。研究发现人类猪流感病毒除了可感染呼吸道之外,比起季节性流感H1N1或H3N2病毒更容易感染眼部结膜。这项研究指出,人类猪流感病毒和一般季节性流感病毒有微妙的分别,而这些差异则解释了它们引致的不同疾病模式。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