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藥物小百科】運動禁藥知多少

31/10/2025

× 關閉

【藥物小百科】運動禁藥知多少

31/10/2025

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至,許多運動選手都在努力準備比賽,希望展現最佳的自己。適逢這四年一辦的運動盛事,今期的藥物小百科決定為大家介紹什麼是運動禁藥?哪些常見物質會被列為禁藥?而運動員又為何會「誤服」禁藥 呢?

運動禁藥是指那些被國際運動規範明確禁止使用,旨在提升運動表現的藥物或物質。世界運動禁藥機構(WADA)每年都會更新「禁用清單」,詳細列明在賽內、賽外及特定運動項目的禁用物質及禁用方法。根據分類標準,如果一項物質或方法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中的兩個,便有機會被列為禁藥。這包括1) 具有提升運動表現潛力的條件; 2)對運動員健康構成實際或潛在風險及3)違反運動精神。在禁用清單中,其中四類較常見的物質都符合條件並已被列為禁藥:

• 興奮劑(Stimulants)是一種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统的物質,可以提升警覺性、減少疲勞並增強競爭意欲。然而,興奮劑會對心臟造成負擔,可能引發脫水、焦慮、失眠和心跳加速。長期使用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對運動員的長期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 合成代謝劑(Anabolic Agents)是一種可產生類似雄性激素功能的物質。這些物質(如類固醇)模仿雄性激素,促進肌肉和骨骼生長。但類固醇的使用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肝病和高血壓的風險,並可能導致永久性脫髮。男性可能出現乳房增生、睪丸縮小和精子減少;而女性則可能出現毛髮增生、聲音變低沉和月經不調。

• 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一種可促進紅血球生長的肽類荷爾蒙。它能刺激身體製造更多紅血球,提升血液的帶氧量,從而增加耐力並縮短恢復時間。然而,它會使血液變稠,導致血壓上升,增加心臟病、中風和肺栓塞的風險。

• 大麻類/大麻素(Cannabinoids)是大麻植物內的化合物。大麻中的活性成分會讓人感到愉悅和放鬆,但也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情緒不穩、焦慮或妄想。長期使用會降低記憶力和集中力,削弱免疫系統功能。

那麼為什麼會有運動員「誤服」禁藥? 有時候,運動員或運動支援人員可能因為不了解藥物成分,或在購買、服用過程中接收到不完整的資訊,而無意中服用了禁藥。許多日常藥物都可能含有被列入禁用清單的成分,例如某些感冒藥中的通鼻塞成分,偽麻黃鹼(Pseudoephedrine)便被列入興奮劑類別。此外,某些肉類中可能添加了「瘦肉精」克倫特羅(Clenbuterol),此物質也被列入為合成代謝劑類別。運動員如不慎服用或進食這些東西,在運動禁藥檢測的尿液或血液樣本中就可能會被檢出禁藥成分,他們不但會被取消比賽資格及判罰停賽,更有可能被刑事起訴。因此,世界運動禁藥機構也建議運動員在用藥前應先詢問醫生,並利用官方禁藥查詢工具,確保安全無虞。

瞭解常見禁藥的來源、危害,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才是保護運動員的最佳方法。

【藥物小百科】你認識慢性乙型肝炎嗎?

19/09/2025

× 關閉

【藥物小百科】你認識慢性乙型肝炎嗎?

19/09/2025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長期肝臟感染。當病毒入侵肝臟,會導致肝細胞死亡並損害肝臟功能。部分患者因無法自行清除病毒,進而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這可能引發肝臟持續發炎、纖維化,甚至進一步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也有部分患者由於身體沒有不適的症狀,很多時並不知道自己已受感染,造成了健康隱患。診斷乙型肝炎的方法是血液測試。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結果為陽性,表示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持續至少 6 個月,則已演化成慢性乙型肝炎帶病毒者。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進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1) 免疫系統耐受期: 病毒量高且活躍,但肝功能正常; 2) 免疫系統清除期: 病毒量高且活躍,免疫系統開始清除病毒,因此肝臟出現炎性反應; 3) 乙肝病毒非活躍期: 病毒量低, 肝功能穩定,病情進入非活躍期; 4) 乙肝病毒再活躍期: 病毒出現了變種,因此再次活躍,導致肝臟損傷風險上升。然而,這四個階段未必每位患者都會經歷,但也可能在不同階段間轉換。

醫生會根據個別患者的肝功能、病毒量、肝纖維化程度及有沒有併發症等因素,定期監測並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目前常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恩替卡韋(Entecavir)及替諾福韋(TDF/TAF),雖然這些對於抑制病毒作用顯著,但大多數患者仍需終身服藥來控制病毒的活躍性。而近年的臨床研究也有突破,目標是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持續地抑制至極低水平,並恢復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來控制病毒,使他們脫離終生服藥的需要,實現「功能性治癒」。

預防勝於治療,當家人或伴侶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時,建議其他家庭成員也應盡早接受血液檢查,及早評估有否受病毒感染,或是否需要用藥等。若未曾感染且體內無抗體,應盡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主要是透過血液傳播,因此,處理傷口或血液污染物時,應戴手套並妥善消毒,切勿與別人共用剃刀、指甲鉗等有機會受血液污染的用具。

【藥物小百科】為什麼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

25/03/2024

× 關閉

【藥物小百科】為什麼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

25/03/2024

政府每年都鼓勵市民接種季節性流感(流感)疫苗,以應對流感高峰期。為什麼我們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呢?

流感病毒表面的抗原容易發生變化,導致病毒產生變異 ,流行的病毒株亦可能不斷改變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每年會就北半球和南半球這兩個地區分別召開會議,預測下一個流感季節流行的病毒株,並提出流感疫苗的病毒成分的建議 。流感疫苗的成分每年都會根據流行的病毒株進行更新,以增強疫苗的有效性 。因此,今年流感疫苗的成分有機會與去年不同,每年接種更新的疫苗才能有效預防該年度的流感。此外,上一年度接種疫苗時建立的免疫力會隨時間減弱。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有助於確保身體產生足夠抗體,達至保護作用的水平 。

世衞建議使用的流感疫苗一般分為「三價」和「四價」疫苗 。三價流感疫苗包含三種病毒成分,通常包括兩種甲型流感病毒(一種H1N1和一種H3N2)以及一種乙型流感病毒 ,可預防大多數流感病例 。而四價流感疫苗則包含四種病毒成分,比三價疫苗多一種乙型流感病毒,提供額外保護 ,因此一般建議優先使用四價流感疫苗 。

除了看病毒成分的組成外,流感疫苗亦可以病毒的活性和接種方式來分類,分別是滅活流感疫苗注射劑及減活流感疫苗噴鼻劑,兩者各有特點–「滅」活流感疫苗注射劑,是利用在製造過程中已被滅活(殺死)的病毒製成 ;而「減」活流感疫苗噴鼻劑則是由仍然存活的病毒所製成,但其活性在生產過程初期已被減弱。如接種者的免疫功能正常,減活病毒只能在體內有限增長,難以進行自我複製而導致真正的疾病。減活流感疫苗噴鼻劑可模擬通過鼻腔自然感染病毒的情況,因此有可能使身體產生更強和更持久的免疫保護,但由於有機會引起較強免疫反應,可能會出現更多副作用(如流鼻水) 。

為應對不時變化的流感病毒,每年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能更有效預防流感。市民亦可向家庭醫生查詢自己適合接種的流感疫苗 。

【藥物小百科】可以自行購買減肥產品嗎?

12/02/2024

× 關閉

【藥物小百科】可以自行購買減肥產品嗎?

12/02/2024

維持健康體態和體重管理一向是熱門話題。除了節食和運動外,有些人選擇同時服用減肥產品,希望可以更快達到減肥目標。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減肥產品,為什麼部分可供市民隨意購買,而有些則需要醫生處方呢?

在香港,所有藥劑製品均受《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必須先向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管理局)申請註冊,方可在香港銷售 。管理局會按照藥物的效力、毒性及潛在副作用分類,故此會有不同程度的銷售管制,例如「處方藥物」便需在註冊藥劑師監督下按醫生處方配售,「監督售賣藥物」則毋須醫生處方,但須在註冊藥劑師指導及監督下銷售 。用於治療肥胖症的減肥藥物一般均為處方藥物,因此,如要使用藥物減肥,必先經過醫生的詳細評估,以處方適當的劑量及使用時長,確保安全使用。

市民能自行購買的減肥產品多數屬於保健食品,大多含有甲殼素、藤黃果、亞油酸等天然成分 ,因為不含西藥成分,這些保健食品不需要經管理局註冊便可銷售 。由於缺乏相應法例規管,因此無法完全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功效及品質 。市面上亦曾發現有減肥產品含有未申報或禁用的成分,如早於2010年起被禁用、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西布曲明」 。

要控制體重,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同樣重要,謹記不應購買來歷不明或自行選用未經臨床驗證的減肥產品。在服用任何藥物或保健產品以減重前,應先諮詢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

【藥物小百科】過期藥仍可服用嗎?

08/09/2023

× 關閉

【藥物小百科】過期藥仍可服用嗎?

08/09/2023

生病時常常會在藥房購買一整盒成藥回家,吃數劑藥及病情好轉後,便會停止服藥,並且把剩餘的藥存起來當作「平安藥」,以免浪費。可是,這些藥往往會吃不完,一不小心就會過期。究竟過期藥仍可服用嗎?

雖然未能確定過期藥對人體的影響,但服食過期藥是非常冒險的事。過期藥的藥效可能減弱或分解成有害物質,一旦服用,病情不只未能改善,甚至會因延遲求醫而惡化。

每次服藥前,大家都應該看清楚藥物的有效期,過期藥應該立即棄掉。即使藥物未過期,亦需要檢查它的顏色、形狀、氣味有沒有變質,如有任何懷疑都千萬不要冒險服食,而是要將藥物丟棄。

【藥物小百科】懷孕期間生病完全不能吃藥嗎?

08/08/2023

× 關閉

【藥物小百科】懷孕期間生病完全不能吃藥嗎?

08/08/2023

以往曾出現一些孕婦誤服藥物而誕下畸胎的新聞,所以現在仍有不少孕婦即使生病了,都抱著能不吃藥便不吃的想法,以免藥物會影響胎兒。然而,這個想法在現今這個醫學昌明的年代依舊正確嗎?

許多婦女患有嚴重的疾病或慢性病,例如哮喘,糖尿病,高血壓和癲癇,她們在懷孕期間需要繼續服用處方藥,因為停止用藥的風險可能大於在懷孕期間繼續用藥的風險。

雖然有些藥物可以在懷孕期間安全使用,但部分藥物確實會傷害到胎兒。藥物對胎兒的影響程度,主要取決於藥物的性質、劑量、服藥時間長短、胎盤的滲透性等因素。孕婦切勿隨便服用市面上出售或別人給的藥物,並要留意包裝上有否寫明「孕婦禁用」或「慎用」或「忌用」。現時已有一些確定會致畸胎或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例如:

  • 抗癌藥,例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等
  • 抗生素,例如四環黴素(Tetracycline)、鏈黴素(Streptomycin)等
  • 含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的降血壓藥
  • 抗凝血劑,例如華法林(Warfarin)等
  • 抗癲癇藥,例如苯妥英(Phenytoin)、苯巴比妥(Phenobarbitone)等
  • 含有異維A(Isotretinoin)的暗瘡藥

孕婦服藥要謹慎,但不必對藥物過份緊張或恐懼,如諱疾忌醫,更可能令病情加深,對胎兒影響更大,記得看病時要主動告知醫生懷孕週數,便可安心服藥了。

【藥物小百科】為甚麼即使塗了防曬用品仍然會被曬傷?

08/07/2023

× 關閉

【藥物小百科】為甚麼即使塗了防曬用品仍然會被曬傷?

08/07/2023

炎炎夏日,每每走在路上彷彿快要被太陽燒焦,不少市民都會因應當日的紫外線指數,採取適當的防曬措施,避免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可是,為甚麼有時明明做足了防曬措施,仍舊被曬傷了?別錯怪防曬用品,原兇可能是你最近曾服用的藥物!

部分藥物含有感光成份,一經服食,會令皮膚對光更敏感及更易曬傷,這種現象稱為光敏感反應,陽光中的紫外線會令光敏感藥物產生損害皮膚細胞的物質,引致皮膚出現發炎反應,可能會出現的徵狀有皮膚痕癢、紅腫、刺痛、出疹等,因其徵狀與濕疹相似,所以有不少患者未能察覺是光敏感反應。常見會引起光敏感反應藥物包括:

  • 抗癌藥,例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等
  • 抗生素,例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等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萘普生(Naproxen)、呲羅昔康(Piroxicam)等
  • 異維A(Isotretinoin)
  • 利尿劑,如呋塞米(Furosem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等

可能導致光敏感的藥物種類繁多,但並非每個使用這些藥物的人都會有反應。如果你在服藥時懷疑出現光敏感反應的病徵,切勿擅自停藥,可以詢問你的醫生並做進一步的評估。你亦可以採取一些預防措施減低光敏性的風險,例如穿著防曬衣物、撐傘,更甚是避免在紫外線最強的時間外出。

【藥物小百科】打針效果比吃藥好?

08/06/2023

× 關閉

【藥物小百科】打針效果比吃藥好?

08/06/2023

小時候去看病,家長常常給我們灌輸一個理念:「打針比吃藥好,因為痊癒得較快!」年幼的我們只能咬緊牙關,乖乖承受打針的痛楚。但是長大了後,為什麼醫生卻很少在生病時給我們打針了?

口服和注射是兩種不同的用藥方法,各有優點和缺點。口服藥是最經濟而且對病人最方便的治療方式。病人服用口服藥物不受活動限制,可以留在家中治療。而注射的特色就是作用起始時間較快,而作用期多數較短。對於無法吞嚥的病人,打針固然是不二之選。有些藥物如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在胃中會受到破壞,故不能口服,一般都以皮下注射的方式吸收。另外,抗精神病藥物有長效注射劑,藥力可維持數週之久,可減低病人因忘記服藥而影響康復的進度。

到底打針還是吃藥比較有效,我們實在不能一概而論,這需要視乎藥物的特性和患者的狀況決定,只要遵照醫生的指示,採用最安全的方法便可。

【藥物小百科】中西藥合壁對治療有幫助嗎?

08/05/2023

× 關閉

【藥物小百科】中西藥合壁對治療有幫助嗎?

08/05/2023

香港是個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因此不少人在生病時都會用上中西合壁的吃藥方法,究竟這種方法會產生互補或是互剋的作用?

雖然中藥看似溫和,事實上每種中藥都它含有其活性成份,絕有可能與西藥的化學成份相沖。網上有說法指服用中西藥最好相隔兩小時,可是如果該藥物的藥效時間長,兩小時間隔未必足以避免藥性相沖的情況。

最好的方法是與醫生商討用藥才決定是否中西藥兼食,否則藥效增加或減弱,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特別是肝臟,所以市民千萬不要自行決定,記得要先尋找專業意見。

【藥物小百科】甚麼是藥物敏感?

08/04/2023

× 關閉

【藥物小百科】甚麼是藥物敏感?

08/04/2023

每次看醫生時,他們都會細心詢問病人有沒有藥物敏感,而這些資料亦會清楚無誤地寫在病歷表上。藥物敏感並不少見,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大家千萬不要忽視。

藥物敏感是一種免疫反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某種藥物產生對抗的反應,藥物種類及症狀因人而異,因此,任何藥物都有可能會引起敏感。過敏反應或會在第二次服藥才會出現,所以即使首次服藥後沒有出現徵狀,並不代表之後不會發生。常見的過敏反應有紅疹、嘴唇腫脹、氣促等,如服藥後有以上情況發生,應立即停止服藥及求診。

有些人會錯把藥物敏感和副作用混為一談。由於藥物敏感和個人體質有關,難以預防亦無法預估,只能在發現後避免再次發生。藥物副作用是因服藥帶來與治療無關的不良反應,大多與劑量有關,可從藥理和臨床研究結果來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