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龙教授的故事

黎青龙教授

肝病专家

挑战成例不断创绩 革树乙肝治疗新风

时任香港大学内科及肝脏科讲座教授黎青龙从3岁入读小学,16岁入读医学院、选择肝脏内科为终生专业,46年来从事医学教育与研究工作,更是世界最顶级的肝病权威。现年70的他仍不言休,坚持亲自察看公立医院的新症。 「医生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有治疗病患的热诚。」

教研互补推动医学

黎教授醉心教学与临床科研,认为教与研两者是互有补益的。 「在医学院施教必须通过研究多收集资讯,才能为学生带来具实证的新知识。」通过临床研究,黎教授一直掌握世界医学对乙型肝炎药物的研究进程,并通过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的协助,参与多项治疗肝炎新药的试验。 「能参与到新药的试验,我非常高兴。就连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 亦早于1998年已首次特别派员来港观察我做的拉米夫定(lamivudine) 临床试验。 」

乙肝新药革新治疗方式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影响着全世界约2.57亿人口,当中约有七成半是中国人。黎教授通过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参与到拉米夫定 (lamivudine) 、恩替卡韦 (entecavir) 与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三种核苷酸类似物的临床试验,并取得重大成果。此后医学界终于可以有更佳的治疗选择,而无需使用副作用严重的干扰素。 「这些抗病毒药甚少副作用,可以大幅减低病人患上肝癌的机会,更有助逆转肝硬化。我是全球首个在乙型肝炎病人身上试用恩替卡韦的主研究者。而在更早的拉米夫定面世时,我特别雀跃,因为我知道这将改变世界治疗乙型肝炎的方式。」

以同理心奉献科研

门生众多,黎教授不时鼓励医科生参与协助其主持的临床试验。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以研究启发新知,并在临床上实践,更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同理心,才是好医生。」然而,进行临床试验最大难点除了需要医生奉献额外时间外,得到志愿者的同意亦是关键。黎教授解释进行临床试验前,不论药物或疫苗,都必须经过专业评估并反覆通过动物测试,以将风险减到最低。 「我们的研究很需要志愿者参与,同时我们亦有责任保障志愿者的安全及权益。故在开始研究前,我们必会向他们解释所有潜在风险和副作用,进行试验时更会密切监测。」他感谢香港大学临床试验中心在他进行的研究项目中,为他联络专家团队、协助跟进研究进度,并大幅分担行政及后勤工作压力,使他能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并取得卓越成果。 「很多新药其实只差临床实证一步,如欠这一步就没有新药诞生,也会窒碍到医学发展。」

黎教授诲人不倦、勇于创新及乐天的精神,让他走在世界肝病研究的顶峰。很多人以「天才」形容他的成功,略使他不为人知的努力失色。事实上他无忘初衷、坚持走在治病与科研前线的动力并非名利与赞许,而是他一直坚守的核心价值:施予。无论如何解读,「施予」这词汇套于黎教授身上,颇堪适切。